如图反映我国1953-1985年出现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其经济背景分别是
A. 纠正“大跃进”错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实行“一五”计划、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 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加入世贸组织
D.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它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 洋务运动的兴起
B. 以俄为师,国共两党实现合作
C.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使得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A. 城市化进程推动
B. 工业化水平提高
C. 国际市场的扩大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直接进口各国棉布价值百分比表。表中数据的变化可以用来佐证
A. 一战之前中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B. 一战期间日本扩大在华经济侵略
C. 一战期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D. 一战以后英国在华贸易持续下降
福州船政局从创办之初到1905年先后三批招用洋员,有名可代者达81人。这些人员包括监督、帮办、总监工、工程师、匠首、工人、教师、职员、医生、翻译等。其中教师竟达30名左右,约占雇聘洋员的40%。这表明
A. 福州船政局注重人才的培养
B. 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趋势
C. 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D. 洋务企业被外国人控制
1922年,吴蕴初在上海创办天厨味精厂。为了对抗日本味精的冲击,他不得不借“国货”为天厨味精打开销路,甚至捐献飞机表示抗日,进而博得爱国名声,天厨味精的销路于是猛增,吴本人也被称为“味精大王”。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
B. 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C. 日本对华贸易优势逐步衰弱
D. 实业家有较强民族救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