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下列企业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轮船招商局
B. 汉阳铁厂
C. 江南制造总局
D. 发昌机器厂
叶圣陶先生于1932年编的《开明国语课本》有这样一课,本课内容反映了
A. 工业革命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B. 鸦片战争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C. 辛亥革命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D. 机器生产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这种现象说明
A. 马铃薯在清朝末年传入福州地区
B. 福州的农业生产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C. 福州成为中国农业的最发达地区
D. 清政府支持福州地区的农业产品出口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 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B. 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民族工业的产生
材料:朱思本(1273-1333年),临川人。元武宗、仁宗时,朱思本多次奉命代天子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因而得以旅行各地,实地考察地理状况。据载,朱思本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足迹遍及今华北、华东、中南地区,“跋涉数千里间”。他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利用当时保存的图籍,更依据自己实际调查研究,前后花费了10年的时间,绘制了一幅《舆地图》.该图长宽2.1米,图幅很大,详细注明了元代地理的风貌。尽管朱思本仍采用了计里开方的绘法,但该图的精确度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地图。《舆地图》因篇幅过大,不便保存,现已佚。明代罗洪先据《舆地图》曾广以成《广舆图》,现从罗图中尚可见朱图之大概。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思本能够绘成《舆地图》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思本绘成《舆地图》的意义。
材料: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政界学界逐步关注西南边疆民族问题,一再强调:“中国境内各民族本已融合而成为整个的国族。”1939年,中央研究院接到公函:“我国边疆民族之名称常因‘猺族’、‘獞族’、‘猡猡’等犬旁名词,引起国人之歧视,请予纠正……应如何修改方为妥善,拟请贵院详加研究。”经研究,修改西南少数民族名称的原则如下:(一)(1)凡属虫兽鸟偏旁之命名,一律去虫鸟偏旁,改为人旁。(2)凡不适用于(1)项原则者,则改用同音假借字,如蜒、蛮等是。(二)少数民族成为其根据生活习惯而加之不良形容词,应概予废止,如“猪屎仡佬族”,“狗头猺”之“猪屎”、“狗头”等形容词。故《云南省边民分布册》所载云南少数民族的名称,不再有虫兽鸟及反犬等字样,全部改为“亻”字旁,不再用歧视性的民族名称。
——摘编自王连浩、陈勇《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及知识界对大泰族主义之回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修改西南少数民族名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修改西南少数民族名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