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土改时期分配到土地 图二农民积极入社 图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土改时期分配到土地 图二农民积极入社    图三人民公社成立纪念

材料二  在“大跃进”时期,由于大刮浮夸风、“共产风”,安徽农村深受其害。为了生产自救,少数农民自发地搞起了责任田,到1961年底,安徽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人对这一新事物给予极大的支持……但是毛泽东出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善良愿望,很快否定了责任田。

材料三  1978年,安徽发生特大旱灾,凤阳县许多人都外出讨饭了,没有外出的小岗村农民感到与其坐等饿死,不如大胆想个办法。于是,在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他们聚在一起,开了个秘密会议,写下了保证书,决定包干到户。安徽实行包干到户后,一部分干部和群众抱怀疑或反对的态度。有人在江苏和安徽交界的边境地区竖起大标语牌,坚决反对所谓的“分田单干风”。

(1)根据材料一回答,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三次调整使农业经济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最后一次调整主要是哪方面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产生了什么不良后果?

(2)从材料二、三看,“大跃进”时期和1978年安徽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很多人都是反对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请你说明为什么“包产到户”是正确的?为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在全国推广并坚持下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78年后,我国农村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还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改革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变化?

 

 

(1)图一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图二完成了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三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了高度集中、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制度。 挫伤农民:盲目过快地追求公有化的规模和程度以及搞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不良后果:严重脱离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使我国的农民、农业和农村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而农业发展滞后也极大地延缓了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2)出现原因:长期以来“左”倾的思想影响。说明: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得以推广并坚持下来的原因: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及时对此给予的充分肯定、支持等。 (3)改革措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积极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实行税费制度改革,逐步废除农业税。 变化: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收入稳步增加,逐步走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解析】 (1)第一小问,材料一中的三幅图分别反映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内容。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有化程度过高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制度造成农业发展长期滞后,不利于现代化建设的不良后果。 (2)第一小问,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三年困难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对生产责任制的不同态度,但是前者被否定,后者被肯定并推广全国,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党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党中央的正确决策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3)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农业技术、农业税的废除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农村经济、乡镇企业、农民收入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外人兴业时期(1895~1902年)……卧榻之侧他人酣睡之声既起。中国商人亦渐悟权力之不可放弃,有起而集股开厂者矣。光绪二十年(1894年)官商督办时期所提倡不起之工业奋斗精神,至是受外人之猛击而醒。

——摘编自《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

材料二  下面是1914~1922年中国商办纱厂的盈利情况。(注:表中数据为每包纱的平均盈利情况)

 

年份

1914

1917

1918

1919

1920

1922

纱价

139

212

221

279

271

195

盈利

20

37

21

70

64

-20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中国工业不进步之原因……论者乃归于中国人富自大思想及保守主义,非确论也。吾以为今日思想最足为中国实业之障碍者,莫过投机心。……然而今之政客军人失势则办工厂,曰吾将以实业救国也。既办厂义,朝开会,暮投机,而明日又为官,工厂遂为传舍。

——摘编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1)材料一中的“卧榻之侧他人酣睡之声既起”指什么?分析其出现的直接原因。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主要现象,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的观点进行辨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传统经济的基本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在近代逐步瓦解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判断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黄金时期出现的大致时间及原因。

(3)20世纪20年代后民族资本家张謇的企业衰落下去,其主要原因有哪些?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经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对1982—1995年中国移民国外人数,分析正确的是

年份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福建

1982

56,930

12,565

5,457

2,950

997

1990

234,800

70,100

54,900

16,400

32,500

1995

236,800

21,700

36,000

7,200

66,200

 

 

A. 90年代以前移民剧增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北上广移民国外人数增多是由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C. 90年代以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呈下降趋势

D. 全国移民国外人数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查看答案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A.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 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 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查看答案

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

B. “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

C. “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

D. “摸出规律”是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