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 历史示意图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 根据示意图,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

    材料  历史示意图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

根据示意图,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充分,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示例: 论题: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论题明确、合理即可) 说明:甲午战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面对民族危亡,康有为、梁启超等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动戊戌变法。这场运动成为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尝试。《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合流,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宣传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共和思想,领导辛亥革命运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这场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北洋政府建立后,美日加紧侵华,袁世凯尊孔复古,陈独秀、李大钊等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发动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示例仅供参考,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其他论题:如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等,只要论题明确、合理即可得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图片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图片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第一.根据图示信息“维新思潮、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等可知可归纳观点为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第二根据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以三大思想为核心“维新思潮、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分析其原因和影响,说明其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社会转型是经济形态、政治结构、思想意识等领域的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材料二  明清时期,士人从商是很普遍的现象,清代李象琨《棣怀堂随笔》中说:“吾郡之士半商人。”明代士商还在总结行商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了一系列对于经商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其中就有专为士商编写并以“士商”一词命名的,如澹漪子编的《士商要览》和程春宇编的《士商类要》等.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仕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群体的主要途径。这类“绅商’群体,逐渐取代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中国社会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终导致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

——摘编自傅志明《儒商的内涵与外延辨析>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宋代“商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

(2)依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士商相混”现象的表现。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出现所带来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高度组织化的官僚队伍是皇帝“家天下”的保证、治天下的臂膀.秦始皇时全国已有40多个郡、1000多个县。西汉时全国设1587个县、6622个乡,官僚总数有130285员。中央集权就像一部大机器,13万官吏就像机器上的13万颗螺丝钉,大机器的总操纵者就是君主。“里”是最基层的组织,所设官吏最小,称胥吏。皇帝就是通过层层官吏实现对全国的控制的。官吏也依赖皇帝授予的权力统治属下及其臣民,并获得地位、荣誉、俸禄和“灰色收入”。西周的“官”以贵族血统世袭,个人财富来自领地。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成为一种职业。韩非子称之为“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秦汉还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管理官吏的法律、法规,官僚依法履行职责、执行公务,政务通过文书(文件)的运行来操作。官僚之间是等级关系。秦汉官员以俸禄多少确定等级。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科举制在宋代的完备使大批读书人进入官僚队伍,两宋共有134位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宋朝涌现出一大批学者型官员,形成文官政治,即文官在政事活动中起决定作用.宋太祖留下祖训:“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包拯两次带头组织台谏官集体谏诤,阻止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宋仁宗最终取消了原来的任命。尽管在制度和理论上,皇帝有最高统治权,但君臣“共定国是”已经成为双方认可的原则。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官僚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文官政治形成的影响

 

 

查看答案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 辛亥革命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 新文化运动有历史必要性

C.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 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查看答案

严复在《天演论》中指出:“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战事炽然。强者后亡,弱者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于何代。”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 说明“物竞天择”是生物进化的必然

B. 进一步宣传赫胥黎进化论思想

C. 用生物进化理论来阐释人类社会发展

D. 唤醒近代国人救亡图存的意识

 

查看答案

梁启超说:“世之所谓温和改革者,宜莫如李、张矣……然则再假以十五年,使如李、张者……亦不过多得此等学堂洋操数个而已。一旦有事,则亦不过如甲午之役,望风而溃,于国之亡,能稍有救乎?既不能救亡,则与不改革何以异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梁启超全盘否定了李、张的改革

B. 学习洋操量少力弱导致改革失败

C. 革新制度才能改变中国全貌

D. 评价改革成败标准是战争的胜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