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官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官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B. “官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C. “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

D. “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C 【解析】试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能力。游士社会是指战国时期,士(知识分子)阶层活跃,游士即游说谋划之人士;郎吏社会是指秦汉时期,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门第社会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科举社会是指隋唐至明清时期,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草市出现在东晋南朝时期,夜市出现在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出现在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儒佛道融合的趋势,故C项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代的科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

A. 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B. 主要受制于门阀

C. 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D. 考生名望决定结果

 

查看答案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当时

A. 地方无官员选举权

B. 科举制的弊端

C.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查看答案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这种现象说明

A. 分封制在秦汉以后仍然长期存在

B. 郡县制不能完全解决地方行政的弊端

C.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汉后受到削弱

D. 郡县制大大地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查看答案

学者张鸣指出春秋开始孕育的一种制度实际上要算是“公司架构”,“所有的官员(管理者),都是皇帝的雇员”,“可以动员比封建制国家更大的力量,从事战争或者其他规模较大的建设事业”。这表明张鸣认为

A. 郡县制下国家机器更有效率

B. 科举制下官员成为皇帝雇员

C. 封建制下国家机器更加稳定

D. 内阁制下皇帝拥有更大权力

 

查看答案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 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