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出

A. 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

B. 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

C. 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

D. 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

 

C 【解析】 材料内容大致意思是指里巷中小孩子调皮顽劣,难于管教,家长视为苦事,于是只好给他钱,叫他与大伙儿坐在一起(一般是在茶馆里),去听人说评书、讲古话。而当时的说书内容,常常涉及三国故事。当小儿们闻听刘备(161—232,字玄德)战败,便皱眉且悲伤涕泣;听到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战败,即欢唱快活。在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中曹操是奸臣、枭雄的代表,因此才出现材料中听到曹操打败而欢唱快活的现象,这说明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在百姓认知中《三国演义》人物的形象,说明传统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无法得出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的结论,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民间百姓受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而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无法得出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民间对《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理解是受到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与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无法得出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故D选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玄宗即位后,重用姚崇、宋璟,朝政由三省合议逐渐向宰相专权化方向发展。这种改变

A. 形成了君相和谐的决策体制

B. 完善了三省六部的运作流程

C. 标志着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

D. 隐藏着国家治理的严重危机

 

查看答案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稷下学宫

A. 繁荣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育

B. 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

C. 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

D. 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技术进阶升级带来“机器代替人”的前几次工业革命中,技术始终是掌握在人手中的工具,“机器”真实地助益了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但与此同时,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毒品、电脑病毒等的技术进阶升级,却是整体上加害于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这样的技术越是先进,对于人类整体上的加害,越是强烈和彻底,越是危及人类整体的存在。

——摘编自陈彩虹《在无知中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知识就是感觉,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象什么东西。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

材料三  路德为四个旧的基本神学命题给出了新的答案。首先,人如何能得救?第二,宗教权威在哪里?基督教教条很长时间以来一直规定权威既依赖于《圣经》,又依赖于教会的传统教条……第三,什么是教会?第四,什么是基督徒生活的最高形式?

——(美)约翰·巴克勒等著《西方社会史》第二卷

材料四  这些哲人……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法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虽然这对任何时期的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一个严峻考验,但是,对于已过了全盛时期、许多关节嘎嘎作响的法国旧制度,是尤其严峻的考验。

——(美)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普罗泰格拉的主要观点,有何进步意义?

(2)指出材料二中的核心思想及其实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是如何回答前两个基本神学命题的?这场新教运动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概括这些哲人们思想的共同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运动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子曰:泛爱众,而亲(亲,接近)仁。

——《论语·学而》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材料四  李贽认为,千百年来“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商贾亦何可鄙之有?”

请回答:

(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依据材料一理解孔子“仁”的含义。

(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有什么结果?

(3)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朱熹、李贽的思想观点。

(4)“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试举例说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