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当时的谚语说:“百里不贩樵(柴火),千里不贩籴(买入粮食)。”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百姓普遍视商为末
B. 谚语不能反映社会经济
C. 司马迁瞧不起商贩
D. 交通不便制约商业发展
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和政府约定:商人不背叛公家,公家不得干涉商人营业。这反映当时
A. 商业经营的社会环境较为宽松
B. 工商食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C. 政府的商业经营政策完全放开
D. 商人可以和地方政府分庭抗礼
隋朝将作大匠宇文凯曾严令: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上述现象主要反映了
A. 官营手工业者的创造力受到束缚
B. 隋朝的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
C. 工官制度不利于手工工艺的传承和推广
D. 官营手工业者的匠籍制度被废除
景德窑,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由此判断此窑是
A. 官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工场手工业
D. 私营手工业
《徽州府志》载:“凡取矿,先认地脉,租赁他人之山,穿山入穴……既得矿,必先烹炼,然后入炉。煽者、看者、上矿者、炼者、取矿砂者、炼生者,而各有其任。”这表明当时的采矿业
A. 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明代万历《福州府志》卷三七《食货志•一二•物产》记载:“闽缎机故用五层,明弘治间有林洪者,工柕轴,谓吴中多重锦,闽织不逮,遂改缎机为四层,故名改机。”这表明明代中期
A. 纺织业有明显地域特色
B. 闽地丝织水平明显下降
C. 缎机革新推动吴地发展
D. 小农经济受到明显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