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需求。这说明当时
A. 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 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C. 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 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史载:“同治以来,上海花商收买花衣,于是轧花场地泊地皆是。始用小轧车,妇女手摇足踏,日可出衣十数斤。光绪中,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天然淘汰矣。”轧车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 中国己经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
B. 光绪车间近代工业体系墓本建立
C. 传统手工业受科技革命的冲击较大
D. 轧花技术进步导致传统手工业消失
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一组历史图片,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的主题是
A. 自强求富的探索
B. 列强的经济侵略
C. 民族工业的兴起
D. 经济结构的变迁
下表反映了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其主要特征是
年份 | 1870 | 1900 |
企业总数(个) | 808 | 669 |
工人总数(人) | 78000 | 272000 |
产量(吨) | 3200000 | 29500000 |
投资额(美元) | 121000000 | 590000000 |
A. 工业革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B. 工业革命促成资本和生产高度集中
C. 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
D. 美国已经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
如图是19世纪中期英国的海外贸易示意图,据此可知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 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完成
C. 英国取得了“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
D. 英国的世界殖民帝国地位开始确立
16~18世纪,欧洲从海外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19世纪,欧洲在海外寻求的主要产品逐渐成为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
B. 欧洲生产方式的变革
C. 全球殖民强国的更替
D. 亚非拉美地区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