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中国“蒸汽船从1913年的893艘(总吨位达141024吨)增长到1918年的2,027艘(总吨位达236622吨);煤产量从1913年的1280万吨增长到1919年的2010万吨;钢产量从1914年的100万吨增长到1919年的180万吨。”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C. 洋务运动引进了先进技术
D.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英国人赫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期间(1863-1908),依照英国模式运作的海关高效廉洁,关税收入累翻。同文馆、洋务派军工厂等资需均系关税。恭亲王奕訴对赫德说:“中国官员均不可信,幸海关有诚实之外国人”。上述史料信息说明
A. 清政府外交政策委曲求全导致丧权辱国
B. 英国侵华严重阻碍中国民族经济发展
C. 西方经济进入注重资本输出的垄断阶段
D. 西方近代海关制度引入中国有一定进步意义
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需求。这说明当时
A. 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 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C. 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 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史载:“同治以来,上海花商收买花衣,于是轧花场地泊地皆是。始用小轧车,妇女手摇足踏,日可出衣十数斤。光绪中,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天然淘汰矣。”轧车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 中国己经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
B. 光绪车间近代工业体系墓本建立
C. 传统手工业受科技革命的冲击较大
D. 轧花技术进步导致传统手工业消失
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一组历史图片,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的主题是
A. 自强求富的探索
B. 列强的经济侵略
C. 民族工业的兴起
D. 经济结构的变迁
下表反映了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其主要特征是
年份 | 1870 | 1900 |
企业总数(个) | 808 | 669 |
工人总数(人) | 78000 | 272000 |
产量(吨) | 3200000 | 29500000 |
投资额(美元) | 121000000 | 590000000 |
A. 工业革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B. 工业革命促成资本和生产高度集中
C. 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
D. 美国已经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