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申报》刊文称赞我国当时出现的—种新事物,曰:“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度重洋。竟能咫尺天涯路,音信飞传倏忽详。”这一“新事物”是指
A. 铁路
B. 电报
C. 电话
D. 电影
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工具所取代
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
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
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近代北京民风保守,19世纪末人力车引入之初,人们不愿接受。据记载:“当时人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但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过于通行骡车,“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人力车厂也随之各处林立,营业甚为发达。”这说明
A. 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B. 近代北京的交通日益发达便利
C. 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D. 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
20世纪30年代有报纸报道:上海人白天的时候,各人有各人应办的事,忙碌的工作着;午后五点钟后,上海人又是一番享乐的“闹忙”。同期也有作家描写:内地小城虽有邮政局和电报局,但这里的人们“永远是很迟缓,很懒散。晚上10点一过,小城就成了‘狗’的城市”。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 近代上海民众时间意识增强
B. 上海与内地生活观念差异大
C. 近代城市文明发展的不平衡
D. 新式通信工具已普及到内地
哈弗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下列史实不能为费教授提供论证的是
A. 男有洋装革履,女多剪发旗袍
B. 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C. 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D. 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社会宴宾堪代戏,笙箫锣鼓一齐鸣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服饰变化紧随时代的步伐,以下对鸦片战争后中国服饰变化的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A. 西服传入使中国传统服饰退出了历史舞台
B. 长袍马褂和中山装都是传统的中国服装
C. 改良旗袍是民国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D. 改革开放后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