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皇室在某道诏书中宣布:“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表明
A. 清政府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南京的革命政权
B. 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把持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C.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由革命势力和军阀均分
D. 清王朝以和平退让的方式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
下图所示是19世纪末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图(单位:万海关两)。它反映出中国
A. 对外贸易逐步取得优势
B. 经济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
C. 经济和管理制度逐渐进步
D. 沦为欧美工业国的原料产地
明代学者张翰说“四方之货不产于燕(指北京)而毕聚于燕”,传教士利玛窦也说“北京什么也不生产,但什么也不缺少”。据此可推知
A. 北京的虚假繁荣下埋藏着巨大危机
B. 北京城市经济为统治阶层服务
C. 明代中国南北经济差距越来越明显
D. 明代民间工商业经济繁荣发展
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唐代的“过官”制度
A. 削弱了皇帝权力
B. 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
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A. 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B. 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 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
D. 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二:宋代的“城市革命”,是中国城市从封建的农业经济泥沼中挣扎出来的第一步。这时,城市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整个社会结构呈现复杂局面,尤其是商品货币经济带来的新因素,也对人们的文化心理开始产生重大影响。
——施亮《北宋的“城市革命”》
材料三: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出了哪些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