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谈到民族问题时说:“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到民族自决。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这表明,此时的孙中山
A. 强调普遍平等民权
B. 极力宣传反清排满主张
C. 主张推翻封建帝制
D.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1937年国民政府对民营工商业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增至25.78亿元。政府还从国外购得五金、化学、电气等器材,以低价供给民营厂矿。国民政府扶持民营工矿业的主要目的是
A. 抑制民族资本急剧膨胀
B. 服务战时形势的需要
C.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清皇室在某道诏书中宣布:“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表明
A. 清政府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南京的革命政权
B. 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把持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C.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由革命势力和军阀均分
D. 清王朝以和平退让的方式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
下图所示是19世纪末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图(单位:万海关两)。它反映出中国
A. 对外贸易逐步取得优势
B. 经济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
C. 经济和管理制度逐渐进步
D. 沦为欧美工业国的原料产地
明代学者张翰说“四方之货不产于燕(指北京)而毕聚于燕”,传教士利玛窦也说“北京什么也不生产,但什么也不缺少”。据此可推知
A. 北京的虚假繁荣下埋藏着巨大危机
B. 北京城市经济为统治阶层服务
C. 明代中国南北经济差距越来越明显
D. 明代民间工商业经济繁荣发展
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唐代的“过官”制度
A. 削弱了皇帝权力
B. 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