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原先的血缘家族被打破,农民不能像以前那样通过家族在城邦的代言人来维护其利益,这样一来就迫使他们不得不亲自去到雅典城出席公民大会,否则,就意味着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有权力但又无法行使的尴尬境地。”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改革措施是
A. 公民大会向雅典民众开放
B. 全面实行职务津贴制
C. 以行政选区取代血缘部落
D. 按财产等级分配权利
总督始设于明朝,明初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至地方解决紧急问题或安抚军民,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明朝中叶,总督近于定制,管辖范围在一省之上,多至五省,其作用主要是协调各省关系,防止各地方之间因互不相属而互相推诿。总督职位的设置
A. 约束了官员权力滥用
B.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 削弱了地方三司分权
D. 有效防止官员的腐败
宋代在京师、州城乃至县城,往往竖立“科甲功名”牌坊表扬地方在举业上有成就的士人。地方学校的各类建筑物往往也会在命名时采用科举入仕的著名官宦的姓名,或者取名为魁星、文昌(皆为科举神)。上述举措
A. 体现出科举制发展到完备程度
B. 导致地方获得了部分选官权力
C. 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D. 有助于扩大科举的社会影响力
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
A. 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 B. 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
C. 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 D. 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
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强化君主集权
C. 扩大统治基础
D. 利于集思广益
唐太宗时分天下为十道,一曰关内,二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这表明唐朝
A. 地方管理制度弱化了中央集权
B. 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制度上的隐患
C. 南方和北方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D. 行政区划突出了山川形便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