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以后散市制代替坊市制,工商业活动从特定区域的“市”区扩散到全城区,“市人”(指在比较固定的市场中谋生的人群)与一般城市居民混居,以“市”字命名的人群,也从“市区”活动者扩展到全城居民。到明代中叶“市民”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泛称。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C. 城市主体人群发生变化
D. 城市布局由封闭到开放
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沙漠绿洲国家,即“昭武九姓”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人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这主要反映了
A. 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B. 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而国力强盛
C. 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进步
D. 唐在西部地区建立了有效统治
唐初,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唐高宗永淳年间,中书令裴炎“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这一过程说明
A. 唐朝宰相地位不断削弱
B. 完整的相权遭到了分制
C. 中书省位列三省的中心
D. 三省职能逐渐趋向合一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三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
A. 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
C. 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
D. 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
魏晋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君主的种种奇异之处,都能在华夏历史上帝王圣贤的“奇异库”中找到,这些神异行为或现象原本是华夏帝王们专属的符号。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A. 民族认同感有所增强
B. 门阀世族政治强化
C. 君权神授理论系统化
D. 夷夏观念日益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