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宋史记载,“朝廷政事,以民为本。与民亲者,莫如逐路监司及州长吏。祖宗以来,常重其选。故监司辞见皆得上殿,而州长吏人数猥多,不可人人延见。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对材料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A. 宋朝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
B. 强调选官采用等级授职
C. 防止官员失职危害民生
D. 彰显了皇帝的信任与恩宠
唐高祖明确规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太宗两次颁布敕令,禁止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出入市场;武宗亦强调:“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人争业,然后利可均布,人可家足。”这表明唐代
A. 官员经商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
B.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
C. 政府力图维护社会的商业秩序.
D. 注重维持社会的等级制度
宋以后散市制代替坊市制,工商业活动从特定区域的“市”区扩散到全城区,“市人”(指在比较固定的市场中谋生的人群)与一般城市居民混居,以“市”字命名的人群,也从“市区”活动者扩展到全城居民。到明代中叶“市民”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泛称。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C. 城市主体人群发生变化
D. 城市布局由封闭到开放
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沙漠绿洲国家,即“昭武九姓”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人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这主要反映了
A. 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B. 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而国力强盛
C. 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进步
D. 唐在西部地区建立了有效统治
唐初,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唐高宗永淳年间,中书令裴炎“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这一过程说明
A. 唐朝宰相地位不断削弱
B. 完整的相权遭到了分制
C. 中书省位列三省的中心
D. 三省职能逐渐趋向合一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三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