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860—1916)》中说:在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为……士绅阶层……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新知识分子的人数,大约为士绅的十倍……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材料反映出
A.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
B. 阶层变动源于经济力量发展
C. 政治制度变革左右社会演进
D. 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1906年,御史刘汝骥针对废除科举后的保举制度,上书建议对保举推荐人才进行严格限制,得到慈禧称赞;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等上奏请求将所保举各员,一律入法政学堂分班限年学习。这一现象反映了清王朝
A. 废除科举制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B. 延续戊戌变法的政策
C. 中央集权体制面临地方的挑战
D. 重视官员选拔的质量
(题文)1873年6月29日,日、俄、美、英、法、荷等国使节在紫光阁觐见清同治帝,未行跪礼。但当时社会上流传外国使臣见中国皇帝时恐惧之余足不能动、口不能言、浑身发颤,连国书都无法卒读。这反映了中国
A. 外交礼仪近代化的艰难
B. 传统纲常伦理的崩坏
C. “天朝上国”威仪的稳固
D. 近代条约体系的确立
近代前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屡屡侵犯,龚自珍与魏源分别代表了两种态度: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原故。两人的思想都
A. 侧重于引导国人关注世界
B.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C. 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 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
明朝航海家郑和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七下西洋”,在西沙两大主要群岛上竖旗立石,一一命名,现在西沙群岛的“永乐”岛群、“宣德”岛群,就是那时命名的。这一现象反映出
A. 明朝远航缺乏持久的经济动力
B. 郑和远航的政治意味浓烈
C. 我国对西沙有效管辖始于明朝
D. 农耕文明向边疆群岛扩展
明太祖禁用金银,实行宝钞(纸币)制度,而建文帝(1398-1402)时民间交易使用白银的趋向表现明显,永乐帝(1402-1424)即位又禁止使用金银交易,至成化年间(1464-1487)白银几乎成为了通用货币。这一现象反映了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入超
B. 新的生产方式促进货币改革
C. 明朝政府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D.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货币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