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 1901年冬,清政府派罗振玉赴日本考察学务。罗振玉在日本参观了从幼儿园到大...

    材料  1901年冬,清政府派罗振玉赴日本考察学务。罗振玉在日本参观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搜集了有关日本学校教育制度的各种章程和统计数字。清末还出现了不少翻译日本学制的刊物和书籍。1901年在上海诞生的《教育世界》,是我国近代刊行最早的专业教育杂志,其内容主要是翻译介绍外国教育制度、教育理论和报道国内有关教育改革、新学制的建立等。由于大量日本学制资料在中国涌现,逐渐在教育界形成了一种效法日本、改革教育、建立新学制的社会舆论。早在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就向清廷建议:“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乞下明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乡立小学,令民七岁以上皆入学,县立中学,其省府能立专门高等大学,各量其力,皆立图书仪器馆。”

到了1902年,以模仿日本为主的新学制系统逐渐形成。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其中的癸卯学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施行的全国统一的学制。癸卯学制在立学宗旨中规定: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

——摘编自郭三娟《述评清末民初新学制对日本学制的模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学制模仿日本学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末的学制改革。

 

(1)落后教育体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派人到日本实地考察;效法日本、改革教育、建立新学制的社会舆论的推动。 (2)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主动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是有一定进步意义。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对于发展科学技术,适应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但是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但盲目地挪用外国经验,也使得清末民初学制与当时的社会实际不相适应。 【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落后教育体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据材料“1901年冬,清政府派罗振玉赴日本考察学务。罗振玉在日本参观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搜集了有关日本学校教育制度的各种章程和统计数字。”等信息可知,政府派人到日本实地考察;“。由于大量日本学制资料在中国涌现,逐渐在教育界形成了一种效法日本、改革教育、建立新学制的社会舆论”等信息可归纳,效法日本、改革教育、建立新学制的社会舆论的推动。 (2)据材料“以模仿日本为主的新学制系统逐渐形成……癸卯学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施行的全国统一的学制”可知,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主动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是有一定进步意义。其积极意义可从传播文化,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等角度来答;结合材料“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可知,仍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另外还可以从学习西方经验,不应照搬,要结合国情等角度分析其局限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统一全国后,在南北之间建设一条运输通道成为迫切任务。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用6年的时间凿通了2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唐代大运河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接纳着日本、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船。19世纪中期大运河开始衰落,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西方列强掀起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的高潮,随着铁路的兴起和区域交通结构的改变,原有的货物流向和流量发生改变,使大运河沿岸的扬州、淮阴、嘉定等逐渐衰落。

——据陈国庆主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法国加紧在埃及扩张势力,与埃及签订条约,开凿苏伊士运河。条约规定埃及无偿提供劳动力,运河通航后出租99年,每年可收取运河收益的15%。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英国等西方国家迫不及待地要把它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它把红海和地中海、印度洋和大西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从印度洋、太平洋西岸到西欧、北欧的距离,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之一。

——摘编自赵军秀《评英法改造苏伊士运河的矛盾》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发展状态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年8月中苏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主要内容如下:1.两方约定不得单独或联合其他一国或多数国家,对于彼此为任何侵略。2.倘两缔约国一方,受一个或数个第三国侵略时,彼缔约国约定在冲突全部期间内,对于该第三国,不得直接或间接予以任何协助,并不得为任何行动,或签订任何协定,致该侵略国得以施行不利于受侵略之缔约国。

——梁琪《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材料二  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同盟互助条约》,主要内容如下:1.军事方面,“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者措施。”2.政治方面,“双方根据巩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3.经济文化方面,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守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潘正祥《从同盟到对抗—20世纪50、60年代的中苏关系》

材料三  2001年7月,中俄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为期20年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将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马辉《中苏、中俄关系对国家关系的启示作用》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从国际形势以及中苏双方分析1937年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以中国角度,从国际环境、经济发展、外交政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方面,说明促成中国与苏联结成同盟的因素与目的。

(3)综合三则材料,简述影响国家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在西方近现代文化史上,英国某文学家从写印度的故事和关于英国的诗歌转而写作儿童文学,后来又转向描写野生动物、社会讽刺和关于船舶机器以及想象的越洋空中旅行的故事。时人评价这一文学现象说:只有艺术家才能使成人读者对关于动物行为和机器的书读得津津有味。这一评价反映了当时

A.西方社会精神信仰面临危机

B.进化论促进了人类思想解放

C.社会大众对工业文明的赞美

D.现实主义文学引发社会共鸣

 

查看答案

“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促使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查看答案

(题文)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据此可知

A. 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

B. 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

C. 两者都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

D. 两者的主张具有共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