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94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1894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他则倡导包括满族在内的“五族共和”。这种转变说明孙中山

A. 民族国家构想走向成熟

B. 民权主义内涵发生变化

C. 提倡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D. 社会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五族共和”,孙中山抛弃了排满的狭隘的民族革命任务,致力于民族平等和融合,其中华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和进步,民族国家构想逐渐丰富,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民权主义是指创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其内涵没有发生变化;C选项错误,“民族统一战线”指的是被侵略被压迫民族的各阶级和各种政治力量在反侵略反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民族民主革命或民族战争中结成的全民性的政治联盟。与题意不符;D选项中“最终”一词表述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02年,梁启超撰写了《古议院考》,提出“《洪范》之卿士,《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认为上古时期的中国就已经萌生了议院制度的雏形。由此可知,梁启超

A. 鼓吹西学中源减少变法阻力

B. 为立宪运动寻找历史依据

C. 托古改制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D. 认为古代政治比西方优越

 

查看答案

陈虬是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言人之一,1889年他在乡试试卷《日月星辰系焉》一文中明确指出“天无不动之物”观点,批驳了“天不变”之经义。这一观点

A. 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步伐

B. 总结了变法失败的教训

C. 体现了向近代转变的特征

D. 提出了科举变革的要求

 

查看答案

19世纪30、40年代,中国一些开明的文人学士或撰写政论时文批评时政,或研求兵农漕盐等治国实政,或潜心于舆地术数。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 努力营造救亡图存的社会舆论

B. 谋求为现实的危机寻找出路

C. 试图冲破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

D. 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社会共识

 

查看答案

1754年,乾隆皇帝在改建承德避暑山庄丽正门时,以满、蒙、汉、维、藏五种民族文字题写门额。后来,又下令将清朝祖陵的石碑亦用上述五种民族文字镌刻。其意在表达

A. 孝亲敬祖的情感

B. 民族平等的愿望

C. 民族主义的思想

D. 国家一统的理念

 

查看答案

明末清初,学术界出现一股重证据、讲逻辑的实学思潮。学者阎若璩运用西方推算日食月食的方法,倒推古代日食月食时分,与《古文尚书》中有关文字对照,从而确证此书为后人伪造。由此可知,实学思潮

A. 是经世致用思想的主流

B. 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C. 注重对经典义理的阐发

D. 推动天文学的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