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中说,“所以现代道德底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到全社会的友爱。现在有一班青年却误解了这个意思,他并没有将爱情扩充到社会上,他却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帜,抛弃了他的慈爱的、可怜的老母;这种人岂不是误解了新文化运动的意思?”这一论述意在
A. 运用“孝悌”文化改造西方文化
B. 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转型
C. 引导青年正确理解“孝悌”文化
D. 号召青年摆脱陈旧状态
下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带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年青人。这幅漫画反映了
A. 清朝加强文化专制
B. 思想革新的重要性
C. 君主专制得到复活
D. 出现新旧思想并存
赫胥黎原著直译本与严复译本大致对应的段落:赫胥黎原著直译文:在生物界,每一个个体和整个环境的竞争,其结果就是选择。也就是说,那些存活下来的生命形态,总体上最适应于某个时期存在的各种条件。因此,就仅仅就这一点而言,它们是最适者。严复译文(与上文对应):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两种译本内容体现
A. 大同小异
B. 继承发展
C. 互为相反
D. 社会进步
1894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他则倡导包括满族在内的“五族共和”。这种转变说明孙中山
A. 民族国家构想走向成熟
B. 民权主义内涵发生变化
C. 提倡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D. 社会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1902年,梁启超撰写了《古议院考》,提出“《洪范》之卿士,《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认为上古时期的中国就已经萌生了议院制度的雏形。由此可知,梁启超
A. 鼓吹西学中源减少变法阻力
B. 为立宪运动寻找历史依据
C. 托古改制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D. 认为古代政治比西方优越
陈虬是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言人之一,1889年他在乡试试卷《日月星辰系焉》一文中明确指出“天无不动之物”观点,批驳了“天不变”之经义。这一观点
A. 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步伐
B. 总结了变法失败的教训
C. 体现了向近代转变的特征
D. 提出了科举变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