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一些西方思想家的主张
时间 | 人物 | 有关上帝和宗教的言论 |
公元前5世纪 | 普罗泰格拉 |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 |
13世纪 | 阿奎那(中世纪神学家) | 天主神学美德的目标是天主本身,天主是所有事物的尽头,超越了我们的理性所能取得的知识。 |
18世纪 | 伏尔泰 | 宗教狂热使科学本身也变成了它的同谋者,并扼杀理性。 |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 古希腊已经产生无神论思想
B. 中世纪理性已与宗教并行不悖
C. 伏尔泰否定上帝的存在
D. 理性的发展加速了与宗教的对立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学生在总学生中的占比,从比值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出
A. 国家发展工业的需要
B. 教育体制照搬苏联模式所导致
C.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 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需要
近代以来,随着政治革新和文化启蒙的开展,面向大众的“送字下乡”逐渐成为政治和知识精英的一种共识,参与扫盲的主体有西方传教士、民间知识分子以及国共两党。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普及教育,提高文化水平
B. 改造社会,救亡图存
C. 民众是政治社会生活的主体
D. 宣传民主科学,消除愚昧迷信
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
B. 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 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
D. 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教育与人才选拔体制的改革关乎国运兴衰。古代科举制度是传统士人进身之途,但在清末有了重大变化,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中提出:改变考试的内容、减少中式的名额、废除文科科考。据此说明科举改革意在
A. 鼓励经世实学
B. 废除中式科考
C. 改变考试内容
D. 学习西方文化
如今国家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有学者在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进行总结时提出“要想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读小说,不仅当文学读,还当思想读。”这是因为明清小说
A. 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
B. 反映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
C.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通俗易懂
D. 符合统治者的政治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