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下列说法与它同时期的是
A. 灌钢法应用于冶铁业
B. 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
C. 交子应用于商业贸易
D. 用彩色套印技术印刷书籍
天宝年间,吐蕃在西北地区生乱事,有4000胡客不能归国而滞留长安,中央政府拨款50万缗(货币单位)以供给养。后来此4000胡客无一人愿归国,均留华任职兵马使或掌管仪仗侍卫的官职,仍需依靠中国政府给养的只余十余胡人。这说明
①唐代的对外贸易发达
②唐代国力强盛极具吸引力
③唐代中央政府财政富足
④唐代具有很强的包容气象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所指的农具:
A. 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
B. 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
C. 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
D. 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
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中国古代农业领域里个体生产逐步取代了集体耕作,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B. 均田制的颁布
C. 郡县制的普遍推行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A. 青铜工具与铁农具的并用
B. 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C. 施肥与灌溉技术的进步
D. 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觏(1009—1059年),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抚州)人,是中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儒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成为宋学中“非孟”思潮的先驱,是庆历之际排佛、道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李觏卓有胆识地提出功利主义的理论,反对道学家们不许谈“利”言“欲”的虚伪道德观念,主张从实际物质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根本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解释社会历史现象,认为“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同时认识到,物质财富多寡不均的症结所在,是土地占有的不合理。为了解决土地问题,他专门写了一篇《平土书》,提出“均田”“平土”的主张,引经据典为统治者提供解决土地问题的历史借鉴。李觏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巩固疆土,保护国民,康阜百姓,就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军队,由此他提出了“明本治军”“富国强兵”之策。为了拯救北宋积弱的局面,缓和社会矛盾,他提出富国、强兵、安民的主张,写了《富国策》《强兵策》《安民策》各十篇,阐述自己的见解。李觏的思想影响很大,四方学子前来就学者常数十百人,后得范仲淹等推荐,1050年,旨授将仕郎,试太学助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觏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觏思想主张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