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传统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没有针对城市的税收,对城市经济是粗放和间接的管理,近代以后才逐步建立城市捐税制度,这是中国行政管理机制变革的重要表现,也是财政制度的改革。
开埠通商以后,沿海沿江城市经济功能迅速增强,需要政府加强对工商各业和市场的管理,更需要通过捐税来弥补行政管理和建设的开支。同时,外国租界的管理模式为各城市增加捐税收入提供了直接效法的样板。而且,清末的地方自治多从沿海和省会城市开始,清政府规定地方自治完全自筹,使得地方政府等设定各种捐税名目和增加数额成为可能。这是从法律的角度赋予地方政府征收捐税的权力,从某种意义上是中央政府承认其合法化。
——摘编自张利民、熊亚平《近代中国城市捐税制度初探》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晚清城市捐税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城市捐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制度主义(上世纪90年代西方政治社会学流派)在时间要素上创造了关键节点(critical juncture)的概念,并用这一概念来分析制度的形成。关键节点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个特殊的时间点,在这个点上发生了重大的政治事件,对后面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分析这个关键点,则可以把握历史的主要变迁路径和特征。
——摘编自刘圣中《时间中的政治——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历史分析》
根据材料内容提炼出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政府对书坊刊印书籍的管理相对宽松。出版物的消费也从士大夫向社会各阶层扩散,出版人积极回应,开创了近代以前出版业的黄金时代。明代出版物一改传统风气,改用更易推广的匠体字,即今天的宋体字,并以方册式来进行装订,更便于印刷装帧。明代的书坊以营利为目的,非常看重畅销书。书坊主雇佣了一批文人,如冯梦龙等佼佼者加入民营出版业。由于贴近市场,书坊主导的坊刻逐渐超过官府经营的官刻和文化精英主持的私刻,成为最有生机的一个。为了更好的销售,书商们在销售中使用了广告宣传的手段,版权意识也逐渐形成,不少书坊主在书上印明自己的商标,并申明翻刻千里必究。正是如此,明后期的出版业效率极高,印制了数万种的书籍。
——摘編自李伯重《挑战与应对:明代出版业的发展》
材料二:尽管传统出版还有相当的市场,但是随着机器方式出版的流行,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出版机构的相继出现,近代中国出版最终完成了向民营新出版方向的演进。一时间民间商办出版机构如雨后春笋出现,新出版日益占据主流地位,以出版内容为例,从1902年到1904年,出版的译书多达533种。
——摘编自王建辉《中国出版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出版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出版业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2005年在全民公决中荷法两国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后欧盟修改宪法条约名称和内容,并以《里斯本条约》取而代之,直到2009年欧盟27个成员国议会才批准了该条约。这说明
A. 荷法两国力阻欧盟改革进程
B. 民众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存在疑虑
C. 欧盟内部利益纠纷难以调和
D. 欧洲的民主政治出现历史性倒退
1813年英国人民反对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的斗争取得胜利,1823﹣1825年英国政府进行改革,与大批国家订立互惠条约,把关税降低到20%,并于1825年废除了技术出口禁令。促成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因素是
A. 工业革命的发展
B. 议会改革的持续推进
C. 自由主义的兴起
D. 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
18世纪的德意志地区杂志蓬勃发展。这些杂志在18世纪前期,刊载内容主要以报道皇室成员的生活为主;到了18世纪后半期,这些刊物的热点话题基本上转向了经济、文化以及社会解放等方面。材料反映了
A. 统一促使了热点话题的转移
B. 皇室丧失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C. 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D. 工业化加速了媒体刊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