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为人孝悌,就很少会犯上作乱,孝悌乃为人之本;孟子也强调“孝悌...

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为人孝悌,就很少会犯上作乱,孝悌乃为人之本;孟子也强调“孝悌”是“仁义”的最根本的体现。儒家强调“孝悌”是为了

A. 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

B. 反对暴政

C. 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

D. 强调民本

 

C 【解析】 由材料中孔子说的孝悌之人“少作乱”和孟子强调孝悌是仁义在家庭生活中的“体现”可知,儒家从个人修养出发,强调“孝悌”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争取家庭的和睦,以达到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所以C项正确。A项中的“天下”大同是儒家的“仁”的表现;B项所说是统治者对国家管理的理性,不符合“孝悌”说法,D项中强调“民本”是从君主治理国家出发讲的,不是个人的孝悌。所以只有C项是正确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真正为新“大一统”做出深刻理论阐述的当属雍正帝。针对儒家所主及清以前历代实践的“大一统”存在严重缺欠,即以地域分“内外”,以语言、习俗辨“华夷”的狭隘民族观,雍正加以批驳,指出“天下一家,万物同源,如何又有中华、夷狄之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不是人与兽的区别,只是籍贯不同而已,以地域区分“内外”“华夷”是很荒谬的。雍正帝还进一步指出,汉唐宋全盛时,北狄、西戎世为边患,之所以不能统一,根本原因“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所以,历朝都没有实现真正的“大一统”,惟清朝才“合天下为一家”终成“大一统太平盛世”。至此,传统的“华夷之辨”被彻底废弃,或者说,彻底破产,雍正帝完成了清代新“大一统”的理论建构,使清之“合天下为一家”的“大一统”论与历史上的“华夷之辨”划清了界线。

——摘编自李治亭《清帝“大一统”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雍正帝“大一统”理论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联系背景简要评价雍正帝的“大一统”理论。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从1940年开始,反法西斯同盟国空军对德国进行了长达5年之久的战略轰炸,炸死、烧死465000余人,其中平民为41000余人。

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徳国。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其注重历史反思的优良传统。随着德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被压抑已久的民族思想复活,爱国主义成为许多德国人热切期期盼的政治诉求。与此同时,原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档案的公开,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背景见诸天日,一些多年被淡忘的历史也渐渐浮出水面。个别描写亲历大轰炸的作品得以重新出版,主要从德国“受害者”角度来看待英美空军在二战期间对德国城市的“大轰炸”、“检讨”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过失”甚至是“犯罪行为”的新作品也大量涌现。

——摘编自孙立新《二战期间同盟国空军对德国城市的大轰炸及其历史书写与争论》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人开始重新认识盟军对德轰炸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盟军对法西斯德国的轰炸行为。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传统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没有针对城市的税收,对城市经济是粗放和间接的管理,近代以后才逐步建立城市捐税制度,这是中国行政管理机制变革的重要表现,也是财政制度的改革。

开埠通商以后,沿海沿江城市经济功能迅速增强,需要政府加强对工商各业和市场的管理,更需要通过捐税来弥补行政管理和建设的开支。同时,外国租界的管理模式为各城市增加捐税收入提供了直接效法的样板。而且,清末的地方自治多从沿海和省会城市开始,清政府规定地方自治完全自筹,使得地方政府等设定各种捐税名目和增加数额成为可能。这是从法律的角度赋予地方政府征收捐税的权力,从某种意义上是中央政府承认其合法化。

——摘编自张利民、熊亚平《近代中国城市捐税制度初探》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晚清城市捐税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城市捐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制度主义(上世纪90年代西方政治社会学流派)在时间要素上创造了关键节点(critical juncture)的概念,并用这一概念来分析制度的形成。关键节点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个特殊的时间点,在这个点上发生了重大的政治事件,对后面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分析这个关键点,则可以把握历史的主要变迁路径和特征。

——摘编自刘圣中《时间中的政治——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历史分析》

根据材料内容提炼出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政府对书坊刊印书籍的管理相对宽松。出版物的消费也从士大夫向社会各阶层扩散,出版人积极回应,开创了近代以前出版业的黄金时代。明代出版物一改传统风气,改用更易推广的匠体字,即今天的宋体字,并以方册式来进行装订,更便于印刷装帧。明代的书坊以营利为目的,非常看重畅销书。书坊主雇佣了一批文人,如冯梦龙等佼佼者加入民营出版业。由于贴近市场,书坊主导的坊刻逐渐超过官府经营的官刻和文化精英主持的私刻,成为最有生机的一个。为了更好的销售,书商们在销售中使用了广告宣传的手段,版权意识也逐渐形成,不少书坊主在书上印明自己的商标,并申明翻刻千里必究。正是如此,明后期的出版业效率极高,印制了数万种的书籍。

——摘編自李伯重《挑战与应对:明代出版业的发展》

材料二:尽管传统出版还有相当的市场,但是随着机器方式出版的流行,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出版机构的相继出现,近代中国出版最终完成了向民营新出版方向的演进。一时间民间商办出版机构如雨后春笋出现,新出版日益占据主流地位,以出版内容为例,从1902年到1904年,出版的译书多达533种。

——摘编自王建辉《中国出版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出版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出版业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