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 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 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D. 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材料 布哈林(1888——1938)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经济学家。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联共(布)党内对关于如何简称社会主义的问题逐渐产生分歧。布哈林反对为了早日实现工业化而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布哈林提出:“轻工业的周转较快,可以在发展轻工业的条件下,利用其资本来从事重工业的建设。”他指责斯大林的工业化政策是以预算的极端紧张,消减消费等为代价的,认为基本建设投资过大,过快,将使各方面的“商品荒”更加严重。布哈林强调“私人资本不能用一道命令予以没收”。“国营企业和合作社将……通过市场关系,通过竞争,排挤自己的竞争者即私人资本”。1923﹣1927年,布哈林的部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得以实践,苏联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并且开始了工业化建设。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其理论却被抛弃了。
——摘编自范玉传《布哈林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布哈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哈林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影响,并说明“在20世纪20年代末其理论却被抛弃了”主要原因。
材料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之后,巴尔干同盟等战胜国在伦敦召开和会,商讨对占有的原奥斯曼帝国领土的利益瓜分。德国和奥匈帝国利用巴尔干同盟内部的矛盾,极力煽动保加利亚反对其他盟国。1913年6月29日,在德奥的煽动下,保加利亚突然向塞尔维亚和希腊发动进攻。不久,罗马尼亚和门的内哥罗两国和奥斯曼帝国相继参战反保同盟。07月29日,保加利亚国王斐迪南一世被迫求和。反保同盟的要求基本得到满足,保加利亚则丧失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获得的大部分领土。经过这次战争,塞尔维亚实力大为增强,阻碍了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人民要求与塞尔维亚合并,必然引起奥塞之间的冲突;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奥塞冲突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集团的军事冲突。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致使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根据材料,概括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府兵制是和均田制紧密结合的兵役制度。军人按均田令受田,免除租调,平时生产,每年有一定的时间轮番宿卫。府兵需要自备一部分装具和兵器,因为可以分配到足够的土地,有一定的经济保证,能够以优良的装备出现在战场上。
材料二 自(唐)高宗以后,国有土地不足,立功将士又日益增加,使府兵得不到足额田地,经济地位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难以自备资粮和武器服役,国家不能保证按规定加以奖赏,打击了军人的战斗积极性。
中唐以降,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民免除了兵役,部分地分担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士兵由朝廷招募而来,长期服役,军器衣粮均由朝廷供给,一旦为兵,终身仰食官府,由专门将领统御,改变了府兵制下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现象……
——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朝兵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募兵制可能导致的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思想市场的思路告诉我们,与科技相关的制度可能对于长期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欧洲分裂而又统一的特征削弱了对于新思想的抑制,并为新思想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这助力了科技方面的积淀,并最终引向了工业革命和持续增长。而中国大一统的传统则使得中国的个体知识分子缺乏足够的安全和创新激励,当帝国政府在创新方面转向保守之后,中国的科技创新也就衰退了。
——乔尔•莫基尔(美国)《李约瑟之谜与东西方分途——从科技史视角看大分流》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观点,自拟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中外对比、阐述合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是传统法转型的时期,立法指导思想上与秦朝分野,无论是在思想意识上还是法律制度中都体现出法律制度发展进程的文明趋势,诸如文景时期的“刑罚制度的改革”(废除肉刑)武帝时期的“经义决狱”、“秋冬行刑”,体现了统治者的慎刑思想和恤刑政策。汉惠帝曾下诏令:“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彰显了“矜老恤幼”的原则。这些政治与法律举措,对以往的法律价值体系产生了极大的撞击与震撼推动了法律的文明进程。……“录囚”又称“虑囚”,是汉代法律文明的又一标志性的建筑,录囚制度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据《后汉书——百官志》载,汉武帝时规定,州官“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郡太守每年秋冬时派员至所属各县,“案讯诸囚,平其罪法”。据《汉书•隽不疑传》载:“每行县录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可见西汉时录囚已经成为法律定制,这其中不乏蕴涵着慎刑、公正、护法、救济、人道等正义价值。
——摘编自孙英伟《汉代法制中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西方法治,无论是理念还是制度,都源于人们对人生意义、价值的认知和关怀。古典的法治理念和学说脱胎于希腊时期人文思想的襁褓。而近代法治的生成又得力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的张扬。人文精神的理性追求奠定了近代法治主义的思想基础;人文精神对人的深切关怀唤起了人们的法律信仰;人文精神内在的自由平等精神锁定了西方法治的价值取向。……这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正如马克斯•韦伯为我们揭示的那样,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都存在某种决定该项事业发展方向和命运的精神力量。西方法治传统背后深藏着决定其发展方向和命运的精神力量就是西方社会的人文精神。
——摘编自汪太贤《人文精神与西方法治传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法律制度发展进程文明趋势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法律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