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作祊(beng)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泰山的费用;鲁国在许国有一块封地,叫许地(今河南许昌)。公元前715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这反映出
A. 经济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化
B. 诸侯国交往更注重现实利益
C. 诸侯国封地所有权观念淡漠
D. 礼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约束力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 | 出处 |
“(小史)掌邦国之志,莫系世,辩昭穆。” | 《周礼·春官》 |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 北宋刘恕《通鉴外纪》 |
“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 南宋朱熹《陈氏家谱旧序》 |
“谱系之作,所以敦孝弟、重人伦、睦家族、厚风俗。” | 清李希莲《重修李氏族谱序》 |
A. 宗法制被后世完全承袭
B. 编修家谱具有敬宗收族的作用
C. 家训家规渗透理学思想
D. 族谱都能解释姓氏的演变历程
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等载,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今山东省曲阜),是为鲁公。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共传三十多代,战国时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被迫迁居下邑(指国都以外的所属城邑),并以国名为姓,称为鲁氏。下列从鲁姓起源中获得的信息最为准确是
A. 周礼成为维护西周统治的有力工具
B. 诸侯争战是鲁国灭亡的主要原因
C. 我国的姓氏起源于西周的分封制
D. 鲁姓的起源体现了宗法制的兴衰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裴行俭(619﹣682年),唐高宗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677年,吐蕃入侵,西北边疆乃至唐都长安告急。装行俭被任命为安抚大使。他抵达西州后,充分施展个人谋略,以智取胜,取得了西征的大捷。取胜后,他委任部将主持西北政务,镇抚西北边疆。679年,东突厥部反叛,装行俭再次奉诏讨伐,他注重军事打击的同时辅以政治招抚的策略,使战争取得了成功。但朝廷内部有官员争功,并违背裴行俭不杀降将的承诺,将地方降将斩首,开唐朝处决降将之先例,为突厥叛乱埋下祸根。裴行俭极为愤怒,称疾不出。682年,西突厥反叛,裴行俭尚未出征就突然逝世,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旧唐书》对其评曰:“裴闻喜,文雅方略,无谢昔贤,治戎安边,绰有心术,儒将之雄者也。”
——摘编自部丽(唐代名将裴行俭治边方略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裴行俭治边方略并指出其治边方略取得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裴行俭的治边作为。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73年6月,勃列日涅夫访问了美国,这是继赫鲁晓夫访美14年之后,苏联最高领导人访问美国。苏联企图希望借美苏关系改善的时机,争取与美国进行接触,达成与其几十年的经济合作协议以改善国内经济状况。另一方面,苏联意识到它经不起在两条战线上遭到攻击,极力谋求缓和西线美国带来的压力。除了会晤美国的政治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还会晤了大企业家和大银行家。美苏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的文件,如《苏美联合公报》《苏美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等。苏美两国的领导人对这次访问给予了高度评价。
——摘编自中国国际关系协会主编《国际关系史・第10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访问美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勃列日涅夫访问美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97年党的十五大之后,司法改革成为国家政治和法律生活中的重大议题。在认真领会中央精神反思检察工作及制度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检察机关提出要以改革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完善和发展。200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通过了《检察改革三年实施意见》,提出并推动进行了检察业务工作机制、组织体系、检察官办案机制等六个方面35项具体改革。经由这种系统内的自上而下的全面有计划地推动,检察改革在这一时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改革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能,如加强了检察权运行机制建设,促进了机构设置、内部制约机制等的发展。
——摘编自徐鹤喃《制度内生视角下的中国检察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检察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检察制度改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