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A. 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B. 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
D.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 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 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
D. 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1488年版吴江县县志载:在苏州正南的农村,商人如果离家100里以外经商,让家人在家从事耕作,又多年不归,会被视为无信义的人。而在1548年新的县志编成时,这段文字则被删除。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社会价值观念
B. 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出现了转型
C. 商人的经商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
D. 长途贩运贸易渐趋得到官府保护
《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材料说明明朝
A. 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B. 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
C. 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
D.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明代学者丘浚曰:“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也。”自中唐到明清,国家赋税大多出自江南。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
A. 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 政府以重税削弱江南财力
C. 京杭运河便利赋税北运
D. 政权的建立者都是北方人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 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