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20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
A. 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B. 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
C. 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D. 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
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这说明
A. 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 B. 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
C. 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 D. 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
B. 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
C. 《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
D. 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
在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上,士大夫群体始终反对神宗将个人意愿(不立长子)凌驾于礼法之上,为此与神宗争吵长达15年。期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但最后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史称“国本之争”。这表明
A. 专制皇权日益膨胀
B. 群臣思想保守顽固
C. 传统文化力量强大
D. 改革面临政治风险
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变革,其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强化,但也偶有特殊情况。下列表述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 “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以国政,此宰相职也”
B. “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C. “明成祖即位,特简解缙、黄淮直入文渊.谓之内阁.”
D. “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拟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
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A. 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B. 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C. 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 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