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田庄不断扩大,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豪强地主政治经济实力强盛
C. 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
D. 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A. 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体现
B. 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C. 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D. 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法规应该设立起来以作为分属于各个种族的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体制上各类灵活的机制使新的规章得以形成、受到检验并获得确认,它属于“再试验再犯错”这一漫长的过程,最终选择出了受所有人真正理解的规章,并可有效地避免冲突及改善社会的合作状态。
——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
材料二 历史上各个王朝都有一整套典章制度……但人们如果稍稍翻阅一下史书不能不对一种现象感到困惑不解,正史中可以用《舆服志》《礼仪志》等大量篇幅来记载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帽子,穿什么衣服,衣服用什么料子、什么颜色、多大尺寸、用什么装饰;仪仗队有多少人,排什么队伍,手里拿什么东西,每件东西什么尺寸这一类近乎无聊的内容,甚至连演滑稽戏一样的“禅让”也要照录那三劝三让的表文和诏书,可是真要查什么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却往往非常简略,或者前后矛盾,语焉不详,有的竟毫无踪影可见。其实这倒并不是史官们的疏忽,而是由于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基本上都存在着两个系统:由皇帝和官员们制定的正式制度,由官吏们执行着的实际制度。前者是官方的、法定的、成文的,见于记载,却不一定起实际作用;后者是实际通用的、得到法律认可的、不成文的习惯做法,但从来未被正式记载,却真正得到了执行。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1)依据材料一,概述古代罗马规章产生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成文规章对罗马和中国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成文规章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书·文帝纪》写道:“二千石(指郡太守)遣都吏(即督邮)循行,不称者督之。”《后汉书·卓茂传》写道:“平帝时,天下大蝗……独不入密县界,督邮言之。太守不信,出自案行,见乃服焉。”李贤注:“《汉书》曰:‘郡监县有五部,部有督邮掾,以察诸县也。”《晋书·隐逸传·陶潜》写道:“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材料二 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职掌纠察,它可以“纠察内外百司之官”,对全国所有官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纠劾,另外还创设了六科给事中这一独特的监察组织,负责纠察六部官吏的违法事件。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摘编自马举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评述汉晋的督邮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监察制度的发展,并说明古代加强监察制度建设的历史作用
在中国古代,韩非子曾对法的一般特点有精辟概括:法固(法不朝令夕改)、法显(让百姓知法)、法一(法不阿贵),中华法系与罗马法在这方面异曲同工。但纵观世界古代史,后者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其他法系难以比及的,这就是
A. 在私有制经济中最完备 B. 贯彻公正平等的基本原则
C. 反对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D. 维护绝对正义与公平精神
法国历史学家基佐指出地方自治的制度、习惯、规章、先例和自由的原则,以及广泛的民法法规,绝对权力的观念,皇帝的观念,秩序与臣服的原则,这些都是罗马遗传给欧洲文明的要素。这表明
A. 罗马法为近代民主制奠定了基础
B. 罗马遗传的原则并非都是优良的
C. 罗马法为君主专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D. 近代欧洲文明都源于罗马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