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A. 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 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 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D. 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
A. 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
B. 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
C. 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
D. 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
《金瓶梅》中孟玉楼的丈夫开染坊,染坊中“见一日常招有二三十染工的吃饭,都是这位娘子主张整理”。据此可知,当时
A. 已经出现雇佣关系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生产方式发生质变
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此俗语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极端贫困
C. 自给自足
D. 精耕细作
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黏的称稷。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A.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
B. 甲骨文是研究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资料
C. 《诗经》记载次数减少反映了井田制衰败
D. 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
清代康熙皇帝有35个后妃和24个儿子,嫡长子胤礽被立为太子,后被废。最终康熙帝根据自己的标准秘密选择皇子做继承人,秘密建储制由此开始。该现象在实质上
A.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B. 体现了一夫多妻制的弊端
C.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D. 说明了宗法继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