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是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表明
省区 | 嘉靖至万历 | 顺治至雍正 | 乾隆至道光 | |||
州县数 | 集市数 | 州县数 | 集市数 | 州县数 | 集市数 | |
直隶 | 14 | 132 | 82 | 527 | 43 | 537 |
山东 | 42 | 104 | 64 | 1126 | 74 | 1583 |
陕西 | 16 | 143 | 21 | 238 | 28 | 264 |
江西 | 45 | 459 | 51 | 545 | 43 | 976 |
福建 | 19 | 131 | 15 | 205 | 39 | 511 |
广东 | — | — | 72 | 1270 | 71 | 1959 |
A. 州县集市的密集度北方超过南方
B. 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 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D.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汉书·武帝纪》 |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
《后汉书·左雄列传》 | 雄又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帝从之。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
A. 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
B. 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
C. 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
D. 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
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这些规定
A. 保护了女性基本权益
B. 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
C. 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
D. 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表格是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在1913年和1919年分别对三百名中学生所做的题为“现在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谁?”的问卷调查结果。
1913年调查结果 | 1919年调查结果 | ||||
序号 | 被崇拜者 | 人数 | 序号 | 被崇拜者 | 人数 |
1 | 孔子 | 157人 | 1 | 孙中山 | 87人 |
2 | 孟子 | 61人 | 2 | 梁启超 | 51人 |
3 | 孙中山 | 17人 | 3 | 孔子、孟子 | 各20人 |
4 | 颜渊(孔子弟子) | 11人 | 4 | 苏格拉底、华盛顿 | 各18人 |
5 | 诸葛亮、范仲淹 | 各8人 | 5 | 培根、牛顿、卢梭 | 各12人 |
6 | 岳飞 | 7人 | 6 | 王守仁(王阳明) | 10人 |
7 | 王守仁(王阳明) | 6人 | 7 | 蔡元培 | 8人 |
8 | 大禹、朱熹、华盛顿等 | 各4人 | 8 | 袁世凯 | 7人 |
9 | 程德全(时任江苏都督) | 3人 | 9 | 李大钊 | 3人 |
10 | 秦始皇、司马迁、韩愈、二程、梁启超、苏格拉底、牛顿、培根、卢梭等 | 各1人 | 10 | 马克思、列宁 | 各2人 |
11 | 无崇拜者 | 23人 | 11 | 无崇拜者 | 17人 |
阅读上面表格,从中提取变化的两项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材料二 西方国家的问责机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與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
——《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简要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时代的帝都北京是权力的象征,核心功能是国家政治管理。北京内城以皇城、紫禁城为中心,“分列八旗,拱卫皇居”,严禁经商、生产,维护皇权的权威,体现封建专制对社会秩序的安排。1900年之前,城市规划基本保持封建时代都城的原貌,落后于青岛、广州等城市,更落后于后来居上的上海。北京第一个近代公园中央公园是由清帝退位后社稷坛改建的,天安门广场的开放也是在1913年后。少得可怜的商业区难以适应发展需求。王府井大街毗邻使馆区,外交使节和侨民众多,附近又是达官显贵的住宅区,消费群体追求高档化和西洋化,使这里成为京城少数的商业街区。
——摘编自习五一《民国时期北京的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
材料二 近代工业的出现使资金、技术、人才大量集中于城市,城市开始从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转向以生产消费功能为主,经济上取得对周围农村的支配地位。近代城市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工商业人口比重增加,工人、士绅、企业家、银行家、记者、商人、买办等构成城市新兴阶层。租界对中国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化起着示范引导作用。上海英租界由领事召集选出董事会,下设工部局,工部局内设财政、税收、工程、警察等部门负责租界内的管理。这种运作机制颇似西方城市的行政制度。租界里的市政条例很多,如要求人车分道等,增强了市民的公共意识。租界影响华界,华界模仿租界,推动着中国城市的近代化。城市功能和结构的近代化,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建设开始注重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以官府、祭祀坛殿、寺庙为中心的布局被以商业街区为核心的格局代替,人们根据交通、生产、环境的因素设计城市。上海公共租界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起开始兴建高标准的碎石马路,电报电话、照明系统、邮政系统得以建立。城市消费生活向开放、多元、快节奏的工业生活方式变迁。城市形成一种亦中亦西的具有半殖民地色彩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消费格局发生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化。人们在物质生活领域最先打破等级制,消费走向大众化、平民化。可以说西学东渐之下,观念的更新是人们消费变化的思想根源。
——摘编自田兵权《简议中国城市的近代转型》
(1)依据材料一概述晚清时期北京城市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北京城市近代化水平较低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城市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城市的近代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