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53年法国驻中国领事敏体尼写道:“(南京)英美商人都在叫苦,几星期来,他们的...

1853年法国驻中国领事敏体尼写道:“(南京)英美商人都在叫苦,几星期来,他们的棉布一匹也销不出去,就是鸦片烟也无法销售,价格急剧下跌。”这是因为,当时

A. 中国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 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展

D. 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D 【解析】 从材料来看,1853年南京棉布滞销,特别是鸦片烟无法销售,根据所学知识联系当时是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对列强的侵略权益产生巨大冲击,故选D项。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无法使鸦片烟无法销售,故A项错误。中国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六十年代,从时间上看均发生在1853年后不能对商品滞销造成影响,故B、C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表为明万历六年(1578年)各地田赋税收情况表(表中的北直隶相当于今天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河南、山东小部分;南直隶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据此可知

 

 

南直隶

浙江

江西

北直隶

实征收麦数(石)

943707

152864

88072

178642

实征米数(石)

5068154

2369764

2528270

419986

田地数(亩)

77394672

46696982

40115127

49256844

每亩平均米麦数(升)

7.77

5.40

6.52

1.22

实征麦占总数百分比

20.49%

3.32%

1.91%

3.88%

实征米占总数百分比

23%

10.76%

11.47%

1.91%

 

 

A. 各地经济结构差异显著

B. 区域一体化初露端倪

C. 南北粮食结构逐渐分化

D. 江南地区重要性凸显

 

查看答案

《东京梦华录》是北宋灭亡后,跟随大批臣民逃亡南方的孟元老撰写的一部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在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开封方言来叙述。这

A. 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尖锐

B. 反映了南北文化的差异

C.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 激发了读者的家国情怀

 

查看答案

西汉初年存在三种游离于皇权的社会势力,国家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由此可知

 

类型

数量

特点

国家政策

世家

甚多

多是战国以来贵族后裔,宗族势力强大

打击

豪富

以万计

兼并土地,造成小农破产

迁徙、限制

游侠

数百

讲信重义、轻财好施,受民众崇拜

宽松

 

 

A. 重农抑商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B. 宗法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C. 解决地方问题条件日益成熟

D. 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查看答案

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畿和诸侯封国普遍实行国野制,以周人为主体的国人压迫和剥削野鄙地区被征服的野人。战国以降,各国大规模登记户籍,消除国野差异,使其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这一现象

A.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 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

C. 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D. 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什么工业革命独独在英国发生?我们喜欢找到一个转折点,但工业革命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可能牵扯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光聚焦在工业革命这一时点就会产生很大的误解。将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作为一个动力革命,可以倒溯到之前17世纪英国所发生的许多重大转变,就是所谓的金融和财政革命。在财政、金融革命的背后是政治制度的革命。工业革命之前还有科学革命,像英国的牛顿、法国的笛卡尔都对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一般认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并不重要,主要都是手工业匠人的一些技术改良,靠的是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他们并没有受过很高的教育。

——摘编自马德斌《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

材料二  第二次技术革命是以电力技术为主导技术,与内燃机技术、冶金技术、化工技术共同组成了一个技术体系。第二次技术革命后,人类从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从纺织时代跨进了钢铁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改造、扩大和创建重工业,最终确立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英国则由于其拥有广阔的殖民地而对新技术态度消极,最终被美德相继赶上并超过。

——摘编自陈雄《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技术革命的因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