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据材料可知
时间 | 欧洲 | 时间 | 中国 |
16世纪 |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 明中期 | 李时珍《本草纲目》 |
17世纪 |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 明后期清 | 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 |
A. 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
B. 东西方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C. “东学西渐”历程开启
D. 宗教信仰影响科技的发展
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二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B. 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 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如《春秋》里称郑庄公为郑伯,孔子把他的爵位从公降为伯,以此表达对郑庄公谋算兄弟这一行为的批判。这种写法被称为“春秋笔法。”儒家认为“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根据所学,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A. 孔子编写《春秋》来维护君主专制
B. “春秋笔法”有利于历史记录的客观性
C. 《春秋》奠定了古代正史的编撰体例
D. 儒家重视史书的道德评判和教化功能
下图是香港中国旅行社签发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1988年1月签发)有了这张“台胞证”,台湾同胞终于实现了“少小离家老大回”。“台胞证”问世的直接因素是
A.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 台湾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
C. 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
D. 两岸“三通”的最终实现
在20世纪上半期,有两个国家扮演了世界革命者的角色。一个国家凭借它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公然向现存世界秩序挑战;另一个国家则充当意识形态的挑战者,同时积蓄在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挑战的实力。这两个国家最有可能是
A. 美国和苏联
B. 德国和苏联
C. 德国和美国
D. 苏联和中国
“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没收一切地主土地,国内一切土地归国有;直接任务不是实行社会主义,而是立即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材料反映了
A. 俄国“二月革命”前人民的要求
B. “十月革命”后巩固政权的措施
C. “二月革命”后俄国革命发展的方向
D. 《土地法令》和《和平法令》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