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 阅读下列材料:...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四  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由此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

(4)据材料概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

 

 

(1)主权: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自主权、司法主权、领海;变化:独立自足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目的: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3)实质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 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4)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 影响: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了民族团结,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 【解析】 (1)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丧失一系列主权方面回答鸦片战争带来的灾难。关于变化,可从社会性质的变化方面回答即可。 (2)关于背景,根据材料二“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危机方面分析背景。关于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意识觉醒、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方面分析作答。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等信息即可概括实质任务。第二小问,关于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方面思考作答。 (4)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即可概括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第二小问,关于对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取得抗战完全胜利、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民族团结等方面分析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及战后形势的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两种根本相反的政治路线形成了:一方面是苏联和其他民主国家的政策,目的在于摧毁帝国主义和巩固民主;另一方面是美国和英国的政策,目的在于加强帝国主义和绞杀民主。它们鉴于苏联及新民主主义国家已成为一种障碍……同时也就用新战争的威胁来支持这一运动。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

材料二: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两种根本相反的政治路线”所产生的影响,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内采取了怎样的方针?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美关系发生了变化,请举例说明。

(3)材料三中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什么?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的外交目标是什么?试举一例史实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他们认为感情比理性更可靠,以感情指导艺术和生活,厌弃物质生活而追求精神崇高,把自然看成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东西,把人性的充分发展和发挥作为生活的最高目标。”下列文学作品符合此风格的

A. 《巴黎圣母院》

B. 《安娜·卡列尼娜》

C. 《百年孤独》

D. 《母亲》

 

查看答案

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的人从事人文和杜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共到3%到6%。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A. 洋务运动时期    B. “一五”计划时期

C. 新文化运动时期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查看答案

为提高全民素质,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A. 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B. 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C. 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D.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查看答案

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 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精神

B. 与传统革命相区别,赋予了近代革命全新内容

C.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实为三民主义的核心

D. 其思想缘于中国的历史传统与西方的启蒙思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