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一、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考虑到苏台德领土割让给德国在原则上已达成协议...

    材料一:一、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考虑到苏台德领土割让给德国在原则上已达成协议,同意于有关上述割让的下列条款和条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措施,并且通过本协定它们对保证履行本协定所必要的步骤各应负其责任。二、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同意从领土上撤退应于1938年10月10日完成,不得破坏存在的任何设备,并且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被责成履行撤退,不得损害上述设备。

——摘自《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29日)

材料二:第一条签约双方承诺双方保持和平友好关系,互相尊重对方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第二条一旦签约的一方与一个或多个第三方势力有敌对冲突,条约的另一方将在整个冲突期间保持中立。

苏日声明:苏联誓言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誓言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摘编自《苏日中立条约》及其声明(1941年4月13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慕尼黑协定》和《苏日中立条约》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日中立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1)共同之处:体现大国强权政治;极端民族利己主义;军事战略调整的需要。 (2)影响:严重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加大了中国战场的军事压力;日本与美英矛盾激化,客观上使美英加大了援华力度。 【解析】 (1)据材料一“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考虑到苏台德领土割让给德国在原则上已达成协议……并且通过本协定它们对保证履行本协定所必要的步骤各应负其责任”等信息可知,维护西方国家既得利益,极端民族利己主义; “并且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被责成履行撤退,不得损害上述设备”的信息可知《慕尼黑协定》牺牲弱国利益,满足法西斯的欲望,体现大国强权色彩;结合所学可知《慕尼黑协定》的目的是祸水东引,即军事战略调整的需要。《苏日中立条约》的目的也是苏日为避免双方首先开战,以牺牲中国利益 为代价的极端民族利己主义;牺牲中国的领土换取自身的安全,这是大国强权的体现;也是双方战略的调整。 (2)据材料“苏联誓言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誓言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可知严重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一旦签约的一方与一个或多个第三方势力有敌对冲突,条约的另一方将在整个冲突期间保持中立”,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在雅尔塔会议之后才对日宣战,加大了中国战场的军事压力;结合所学可知苏联的中立,客观上纵容日本在亚太的扩张,损害了美英的利益,日本与美英矛盾激化,客观上使美英加大了援华力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城市的兴衰变化较大,坊市体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公元965年,宋太祖诏令开封府三鼓以后不禁夜市,百姓在三更前可以外出行走。宋太宗时期出现侵街现象,临街设邸店的事情时有发生,政府禁不胜禁。宋仁宗景祐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即可开商店。宋神宗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随着政府禁令的松弛,坊墙被纷纷拆除,封闭的坊市制彻底崩溃,开放型的城市新格局逐渐形成。坊市制崩溃后,厢坊制取而代之,成为新的城市管理制度。另外,宋还确立了军巡制度,增加了住房、服饰、日用等方面的等级规定,健全了防火、防盗、环境卫生、排水、交通等管理职能。以街道地段为单位的城市管理取代封闭型强制管理,无疑是一种进步。

——摘编自张春兰、孟月《中国古代城市管理的滥觞与嬗变》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管理体制变革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不列颠百科全书》,又称《大英百科全书》,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知名也是最权威的百科全书。1771年在苏格兰爱丁堡出版,共三卷,以后不断修订出版。1788年至1797年出版的第三版奠定了《大英百科全书》后来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书之一的基础。1820年爱丁堡的布莱克兄弟的出版社收购了《大英百科全书》,他们出版了第七和第八版。1875年至1889年出版的第九版被称为学者版,有人称它为英语百科全书历史上的顶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了方便今后每年修订,第15版百科全书就把内容全部制作成了电子版。1994年正式发布的《大英百科全书网络版》受到各方好评,多次获得电子出版物有关奖项。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和手机网络的应用和普及,百科全书依然不甘落后,于2000年,推出第一个掌上电脑移动版本。2012年3月宣布停印纸质版,将全面转向数字版。

——摘编自《辞书研究》(1986年04期)等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不列颠百科全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时间节点,概括当时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时间节点和阶段特征,史实准确全面。)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农业在15世纪下半期出现圈地运动,至17世纪初期圈地50万英亩。随着羊毛价格的上涨,小块土地逐步向资本主义大农场、牧场转变。据统计,16世纪英国农场面积已占全部耕地的58%。与此同时,分散在一般农户手里的土地,面目也大大改变了。到16世纪英国农业已经实现商品化,市场机制开始激励着农业生产规模、品种和产量,并使农业革命较早发生。1560年左右出现的诺福克轮作制为标志(注:以前是敞田制),英国开始农业革命,至19世纪英国成为欧洲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国家。

——摘编自潘迎化《近代英国、荷兰、法国国际竞争兴败原因之探索》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农业成为政府关注比较多的经济部门,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农政机关明显增多,职责细化和分工明确。1927年6月,河南省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将原北洋政府的省实业厅改为建设厅,设一些具有科研性质的农业机构。8月,各县实业局亦改为建设局,农、林、蚕、棉、水利等涉农事务归建设局管理。1932年,县政府直属部门改局设科后,重新订立了农场、苗圃管理办法。同年12月,遵照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的《各省农业机关整理办法纲要》设立农业推广所和种子繁殖场。1934年9月,国民政府财政部与河南省合作成立了整理水道改良土壤委员会,还有农村合作委员会从事农业生产的督导和推广,在合作委员会的指导和帮助下,河南省农村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摘编自黄正林《制度创新、技术变革和农业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英国农业革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推动农业近代化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农业近代化的不同之处。

 

 

查看答案

1948年1月,苏联以技术故障、技术困难为由,开始封锁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6月,切断了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铁路交通;8月,公路、水路交通被彻底封锁,只留有空中走廊。上述措施

A. 导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B. 得到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C. 削弱了美国对西欧国家的影响力

D. 客观上推动了军事集团北约的建立

 

查看答案

据统计,伏尔泰论及中国的著作将近80种,信件200余封。伏尔泰甚至认为中国就是柏拉图式理想国模型的现实版,中国的农业、工艺、历史、政治、道德、宗教环境在他的笔下都是世界仅有和完美的。伏尔泰如此褒扬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科技文化水平领先于西欧各国

B. 意在营造变革社会现状的舆论氛围

C. 中国政治体制适应了时代发展需要

D. 工业革命推动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