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专制。故秦始皇始一海内,而李斯、蒙恬之属,皆以游士擅政,秦之子弟宗戚,一无预焉。汉初若稍稍欲返古贵族分割宰制之遗意,然卒无奈潮流之趋势何!故公孙弘以布衣为相封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汉宣帝承六世之基业,励精图治开创了国力强盛、四夷宾服、经济繁荣、民生富庶的局面,故史家称之为“孝宣之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66年,宣帝下诏:“吏或营私烦扰,不顾厥咎,朕甚闵(悯)之。盐,民之食,而贾咸贵,众庶重困,其减天下盐贾。”针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先后三次诏令把豪强徙往平陵、杜陵等地,而后将其土地或充为公田,或配给无地、少地的贫民。还把国家苑圃或郡国的公田,借给少地或无地的贫民耕种,使他们尽可能地摆脱地主的控制,重新变为国家的编户。后又对遭受旱灾、地震、疾病的地区,免除三年的租赋。公元前67年,他下令降低一直很高的盐价,减轻老百姓过重的负担。
材料二 汉宣帝坦言郡太守是辅助天子治国理民的关键所在,是“吏民之本”,如果时常调动变易就不会被其属下尊重,上下难以相安;如果实行“久任”制,百姓知其将长时期在职,就不敢欺罔上司,自然就会“服从其教化”。对治理地方确有优异政绩的郡太守,汉宣帝常用的奖励办法是:颁布玺书嘉奖勉励;增加俸禄;赏赐金钱若干。公元前67年,汉宣帝在朝廷增加了四名廷尉平一官,专掌刑狱的评审和复核,并设置了治御史以审核廷尉量刑轻重。公元前66年,又下诏废除了首匿连坐法,并下令赦免因上书触犯他名讳的人。他还先后多次下诏,大赦天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二,概括“孝宣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汉朝实施的“盐铁官营”政策。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是研究秦代历史的重要考古材料。根据竹简中《秦律》的记载,秦朝服徭役有工钱、配发衣服、有农忙假,冬季减免工作量的1/3。这与有些中国古代官方史书的“暴秦说”产生了矛盾。这一现象说明了
A. 历史事实虽然客观但却无法真正获知
B. 竹简中的记载比后代史书的记录更可靠
C. 考古学的唯一使命是证实史实的真伪
D. 考古发现有助于增进人们对历史的认识
董仲舒主张:“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 皇帝有时要依天行事
B. 天意与人事没有联系
C. 皇帝的权力来自人民
D. 儒家试图用天来约束皇权
下表先秦秦汉思想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据此可知
观点 | 出处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老子》 |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 《庄子·达生》 |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
A. 天人合一思想的大致形成过程
B. 儒道两派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
C. 古人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
D. 思想家都有维护君主专制愿望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西汉)凡属政府成员,皆需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以下选项中,与上述材料涉及的史实不符的是:
A. 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学地位上升
B. 儒学教育培养的人才为维护专制统治服务
C. 太学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D. 入太学就读的机会被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