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洋货倾销,白银外流。国人先认为这是“漏卮”(财富外泄的通道),后认为是“利源”(消费市场),亦可从洋商手中夺回这一“利源”。随后,呼呼仿制洋货,以夺回“利源”的“商战”主张提出。以上变化说明
A. 洋货倾销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 国人逐渐理解了近代经济的运行
C. 中国近代的民族工商业开始形成
D. 洋务运动诱导近代商办企业兴起
在明代,书生一旦中举即可授官食俸,退休后仍为缙绅,终身享有免税特权,并且可以泽及子孙。小户农民经常利用这一规则,携带财产投靠缙绅府下。这会导致
A. 土地集中的现象愈演愈烈
B. 科举取士的范围不断缩小
C. 税收对象上移到缙绅阶层
D. 分封贵族的现象层出不穷
1685年,康熙帝颁布《展海令》,允许人民出海经商。同时,清政府分别设粤、闽、浙、江海关,对外贸易兴盛。许多官员把自己的资金委托信誉好的商人代理,以图稳健增值。这反映了
A. 康熙帝全面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 清朝部分政府机构开始近代化
D. 官商勾结导致政府的腐败现象严重
我国古代“重农”政策毋宁说是“集权主义”统治下一种“精明”的选择。集权国家的悲剧就在于明知“商”之不可抑,而不得不抑,“农”之必须重,而实难得其重。农、商在官僚体系过分介入的情况下,长期处于病态的生存状态。这—观点认为
A. 集权制度下商品经济难有发展
B. 抑商政策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
C. 重农政策与集权统治密不可分
D. 政局稳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
明初政府规划南京城内制售铜铁器在铁作坊,皮草市场则在笪桥南,履鞋在轿夫营,伞则在应天街之西,木器南在钞库街,北在木匠营。明初南京城的工商业布局
A. 是坊市管理体制的体现
B. 表明政府利用集聚推动发展
C. 便于政府强化城市管理
D. 符合工商业市镇拓展的要求
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由此可以得出
A. 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是落后的
B. 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
C. 国家体制制约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D.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