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曾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他采取的直接措施是( )
A. 整顿银行,恢复银行正常信贷活动
B. 调整工业生产,争取供需平衡
C.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D. 调节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
“政府支出和人们对国家机构的健全重新有了信心,推动了缓慢的和部分的复原。到了1939年,国民收入比萧条深重时期增加了一倍,但仍然少于1929年6月。来自商业社会本身的抵制,在没能获得全面复原方面,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材料表明新政( )
A没有彻底恢复美国经济
B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C严重阻碍了美国的社会再生产
D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
经济危机爆发后,面对国际收支困难和国外挤兑压力,德国和英国于1931年先后被迫放弃金本位,终止本国货币兑换黄金,任凭货币浮动,以保护现存储备。德国和英国的这一做法
A. 有效消除了本国经济危机
B. 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恶化
C. 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走向联合
D. 刺激了英德两国对外贸易
1929—1933年,美国不少著名文化人被卷入赤贫人群。《愤怒的葡萄》的作者约翰.斯坦连一块肥皂都买不起,只好使用猪油加草木灰和盐做肥皂洗衣服。这种现象最有可能源于
A. 世界大战
B. 环境恶化
C. 自然灾害
D. 经济大危机
20世纪初,顺德生丝出口量占全省80%以上,被誉为“南国丝都”。然而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大批丝厂倒闭,全县仅剩24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洋务企业的压迫
B.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 经济危机的冲击
D. 中国民族工业的竞争
19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材料中的“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分别是指
A. 英国和中国
B. 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农村
C. 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和广大亚非拉国家
D. 欧洲国家和美洲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