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一些富商大贾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而希望改变自身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他们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这种现象
A. 动摇了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B. 改变了古代中国的阶级结构
C. 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和世俗化
D. 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
康熙十六年设立的南书房逐步形成为权力中心,“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康熙十三年颁布谕旨:“著将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官员,每日轮四员,入直(值)南书房。”从而将初期只有两名入值大臣的南书房改为一次选四名入值。这一做法有利于
A. 防止南书房入值大臣擅权
B. 协调满汉贵族之间的关系
C. 利用不同机构以分权制衡
D. 扩大南书房参与决策的权力
元代以前常“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而元代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组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表明元代
A. 以山川地理环境来划分行政区域
B. 以消除割据可能性为目的划分行政区域
C. 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
D. 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墨子·亲士》中云:“人国而不存在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 百家争鸣的局面加剧诸侯争霸
B. 墨家的主张未对政局产生影响
C. 儒家思想更符合当时时代需求
D. 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
明代泰州学派的代表何心隐《寡欲》载:“寡欲,以尽性也。尽天之性以天乎人之性,而味乃嗜乎天下之味风味。而色,而声,而安佚,乃又偏于欲之多者之旷于恋色恋声,而苟安苟逸已乎?凡欲所欲,而若有所节,节而和也,自不戾乎欲于欲之多也,非寡欲乎?”该观点
A. 超越了程朱理学的范畴
B. 主张有节制地释放人欲
C.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 表达了新兴阶级的诉求
1583年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为了能吸引人们到教堂,在接待室里陈设了西方制造的时钟、时暑、浑天仪等物,又在墙上悬挂了用汉文标明地方的世界地图,后又译著了《几何原本》《乾坤体义况万国舆图》等图书。材料表明利玛窦
A. 顺应了中国新经济方式的产生
B. 主张“西学东渐”以改造中国
C. 借传教为名推广西方近代文明
D. 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