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局势,1906年...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局势,1906年清政府在所谓的“预备立宪”中开始实行官制改革,波及到监察机关。按照西方三权分立的思想,清政府设立中央资政院和地方各省咨政局,并赋予其在立法、财政、监察方面的权力。同时,还对监察机构都察院进行调整:第一,裁撤六科。第二,按行省分设“道”,共二十道,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来各道管辖太大巡视困难的局面。第三,撤销五城都察院,设立审判厅以取代五城都察院原有的维护地方治安的功能。改革后,传统的监察制度开始发生变化,但直到满清政府被推翻,中国传统的监察制度才最后寿终正寝。

——摘编自王晓天《论清末民初监察制度的嬗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监察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监察制度改革的作用。

 

(1)原因:民主革命蓬勃兴起,立宪派的推动,西学的影响,传统监察制度存在弊端 (2)作用:净化监察职权,提高了监察效率,促进了监察制度的近代化,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监察制度。 【解析】 (1)根据材料“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局势”“西方三权分立的思想”“对监察机构都察院进行调整”并结合清朝末年的知识可以从民主革命的发展、西学传播、旧制度的弊端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从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来各道管辖太大巡视困难的局面”“传统的监察制度开始发生变化,但直到满清政府被推翻,中国传统的监察制度才最后寿终正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代刑罚制度的改革是汉文帝、汉景帝当政时期所进行的废除肉刑的活动,又称“文景废肉刑”。汉初统治者建立政权后,认为秦以“专任刑罚”、“重刑制民”的做法,使民生积怨,愤而反抗。因此,将“黄老之学”作为治国施政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采取轻徭薄赋、约法省刑、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据《汉书·文帝记》记载,文帝二年和十三年两次实行收“今年田租之半”,有时甚至“除民田之租税”,以至于“天下殷富”,百姓安居乐业。西汉初年的《九章律》虽然废除了秦朝的一些严刑峻法,但继续对犯人使用鯨、劓、斩左右趾等肉刑。文景之治时期,进一步革除了以上肉刑,接着废除“连坐收孥法”,坚持只惩罚犯罪本人,不株连亲属。后又废除“诽谤妖言法”,使皇帝能听到各种不同意见。

——摘编自孙光妍《论汉代刑罚制度改革的背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刑罚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刑罚制度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苏格兰领启蒙风气之先。17世纪末,苏格兰居民识字率高达75%,高校入学率居欧洲之冠。1768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爱丁堡问世,科技在其中占很大分量,表现出鲜明的“苏格兰特色”,形成了英法启蒙并驾齐驱的生动局面。“苏格兰特色”显示英国的启蒙运动

A. 注重知识普及

B. 热衷政治革命

C. 缺乏理性思考

D. 追求人性复苏

 

查看答案

“他呼吁世俗权力,要求国家驾驭宗教;他谴责教士不同于俗人是欺人之谈;他力劝人们在《圣经》中找寻真谛。”他的主张

A. 完全否定了提倡人性反对神性的主张

B. 逐渐破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

C. 极大阻碍时人获得灵魂救赎的自主权

D. 深刻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查看答案

马丁路德主张“教随国定”,实际上是利用德意志东北部诸侯的力量推进宗教改革,因此,具有改革的一般属性,即

A. 改革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B. 改革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展开的

C. 改革必须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参与

D. 改革必须以保持原有体制为前提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