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城市居民讥讽那些入城参加公民大会的乡下人,“穿的鞋子比脚大,大声嚷嚷。……总是向路遇者问这问那:皮革多少钱?咸鱼多少钱?”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 城邦并不具有宽容自由的文化环境
B. 城居者鄙视乡下人参与民主政治
C. 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条件并不对等
D. 政治生活出现城市与乡村的对立
亚里士多德曾经评论道:“当演说者的话令人信服的时候,他是凭他的性格来说服人,因为我们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相信好人,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对于那些不精确的、可疑的演说,也完全相信。”这表明当时雅典
A. 公民缺乏足够的政治理性
B. 注重发挥精英的主导作用
C. 关注全体居民的参政热情
D. 公民内部的政治分工模糊
明万历中后期,皇帝长期怠政,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启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这反映了明代内阁
A. 对皇权具有依附性
B. 辅佐功能无法发挥
C. 权力大小极不稳定
D. 较少参与政治决策
明朝之前,皇帝临时派出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称谓名目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权限相对较小。明代,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到清代,钦差大臣承办的多是关涉国家安危的大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官僚机制运转更加灵活
B. 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增多
C. 地方自主权利得到加强
D. 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
清承明制,仍设内阁,“凡承宣谕旨”,皆由内阁“传知各衙门抄录遵行”,而有关兵刑钱粮、地方民务以及官员的升迁、调任等文书,皆由内阁票拟,经皇帝裁定批红后交各部办理。这说明清朝内阁
A. 奏章票拟,掌握最高决策大权
B. 设于宫中,有分散相权的作用
C. 地位尊崇,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D. 上传下达,帮助皇帝监察百官
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
A. 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
B. 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C. 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
D. 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