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仅占8%左右,而消费资料占90%上,其中直接消费资料又占80%左右,这种结构,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并无根本改变。中国对外出口商品中,农业原料在1893年占15.6%,以后迅速增长,到20世纪30年代占45%左右,而制成品反由占56%退居34%。对此合理的认知是
A. 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着列强侵略
B. 民族工业未涉足重工业
C. 中国外贸的半殖民地色彩浓厚
D. 近代农业有了一定发展
万历《通州志》记载,以前“庶氓之家终岁不燕客,有故则孟羹豆肉相招一饭,不以为简也。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今乡里之人,无故燕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否则耦席,未有一席而三四人共之者也。肴果无算,皆取之远方珍贵之品”。这折射出明代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奢侈之风的盛行
C. 社会等级的垮塌
D. 自然经济的瓦解
据学者研究唐朝羁縻制度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唐朝羁縻制度基本情况表
羁縻类型 | 数量 | 基本情况 | 中原政权对其发文格式 |
在唐朝军事力量笼罩之下的地区 | 约70 | 其长官由部族首领世袭,内部事务自治,并进行象征性的进贡,但是负有一些责任,如忠于中原政府等。 | 中原政权将其视为领土的一部分,文书用“敕”。 |
内属国 | 约14 | 如渤海、疏勒等,一般封为都督或郡王,有着自己的领土,但是其首领的政治合法性来自于中原政府的册封,不能自主。 | 中原政权将其视为臣下,文书用“皇帝问”。 |
“敌国”和“绝域之国” | 约16 | 如吐蕃、回纥等,虽然可能亦有册封,然多为对现实情况的追认,其首领的统治合法性并不依赖中原政权的册封。 | 中原政权的文书多用“皇帝敬问”。 |
由此可知,唐朝的羁縻制度
A. 朝廷无法控制羁縻州县
B. 激化了中原与边疆的矛盾
C. 旨在推动儒家思想传播
D. 有利于维系多元一体格局
《汉书·外戚传》:“夫女宠之兴,由至微而体尊,穷富贵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祸福之宗也。序自汉兴,终于孝平,外戚后庭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对此材料合理的解释是汉代
A. 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B. 宰相权力受到明显压制
C. 最高统治者大多昏庸无能
D. 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态
近现代很多学者认为“孔门论学,主要在人心,归本于人之性情”“人道本于人心,而人心始于人情,自然可言五伦皆本于情。五伦如此,五常之德亦如此”。这说明孔子创立的儒学
A. 旨在探究人之性情
B. 蕴含着一定的人文精神
C. 具有浓厚的思辨性
D. 注重讲求人的政治事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汉朝以前,三公的办公场所称为“府”,是当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到了汉成帝时,开始了机构改革,三公行政级别平行,联合执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在三公之下,又设置了太常等九个“卿级”官员,卿的办公场所称为“寺”。“九寺”是汉代的九大部委,综合了现今国务院各个部委。九寺中的太常寺,相当于现代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药监局、气象局。一直到明清时期,也都有不断的机构改革。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创设“四辅官”,几个人共同为皇帝出谋划策,延续到了清朝。
——《中国古代历次机构改革》
材料二 亨利八世从1519年起,连续八次、历时七年,以宗教改革为主题召开议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案,使英国摆脱了教皇的神权控制,成为完全的民族国家,直接推动了国家机构改革。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由国家元首——英王、立法机关——议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它们在开始分权的同时,事实上已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都铎君主审时度势,提高议会地位;改组政府机构,成立法庭专司审判,明确国家机构各机关职责。
——《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机构改革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机构改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