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四幅图最能体现中国历史上秦朝到清朝皇权变化特征的是
A.
B.
C.
D.
《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A. 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 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 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 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
“军国大计,周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描述的是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内阁
D. 军机处
“每逢佳节倍思亲”,追根溯源,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源于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等级制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觏(1009—1059年),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抚州)人,是中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儒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成为宋学中“非孟”思潮的先驱,是庆历之际排佛、道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李觏卓有胆识地提出功利主义的理论,反对道学家们不许谈“利”言“欲”的虚伪道德观念,主张从实际物质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根本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解释社会历史现象,认为“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同时认识到,物质财富多寡不均的症结所在,是土地占有的不合理。为了解决土地问题,他专门写了一篇《平土书》,提出“均田”“平土”的主张,引经据典为统治者提供解决土地问题的历史借鉴。李觏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巩固疆土,保护国民,康阜百姓,就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军队,由此他提出了“明本治军”“富国强兵”之策。为了拯救北宋积弱的局面,缓和社会矛盾,他提出富国、强兵、安民的主张,写了《富国策》《强兵策》《安民策》各十篇,阐述自己的见解。李觏的思想影响很大,四方学子前来就学者常数十百人,后得范仲淹等推荐,1050年,旨授将仕郎,试太学助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觏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觏思想主张的历史影响。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由于地缘政治上的冲突,日俄在近代曾多次开战。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决定首先在诺门罕一带发起进攻,作为下一步侵入苏联远东地区的跳板,进而实现蓄谋已久的“北进计划”。为早日解决诺门罕地区战事,苏军统帅部决定将第57特别军扩编成第1集团军,先后投入约兵力10万余人、坦克500余辆,最终苏联大获全胜,日本和苏联签定了停战协定。战役结束后,苏联政府判定,日本不会即时对西伯利亚发动另一次攻势,于是驻守远东的苏军被调往欧洲。诺门罕战役后,一贯骄狂的日军对苏军产生了心理障碍,日本基本死了与苏联再战之心,不久日军便奇袭珍珠港,将隔岸观火的美国拖下了水,使大战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苏军在此役中首次实施了空降作战,首次使用了“进攻防御”和“夜间强光照明”的战术,首次采取了电子干扰战和心理战,后勤部门还创造了超远距离连续补给的世界奇迹。
——摘编自(苏)朱可夫回忆录《回忆与思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取得诺门罕战役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诺门罕战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