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战国策》记载,齐相孟尝君曾被废归薛邑。后来齐王又希望他“顾先王之宗庙”,暂且回国执掌政务,孟尝君则提出“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亲庙落成后,孟尝君安心了,这说明
A.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因果关系
B. 宗法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
C. 诸侯王和卿大夫权力相互制约
D. 宗法制度有利于安全保障
西周时期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周王赐给诸侯,诸侯带着它去建立自己的地盘,以后再按照宗法制传给下一代。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这一变化反映了政治上
A. 青铜器过于珍贵因此减少生产
B. 铁器出现取代了青铜器的地位
C.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D.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发展的需要
《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这段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 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
B. 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C. 王室衰微,分封制趋于瓦解
D. 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
《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士以其子弟为仆隶),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按等级递减)。”这段记载反映了
A. 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
B. 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之间缺乏政治隶属关系
C. 西周在宗法制基础上实行分封制
D. 西周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 出处 |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 《礼记·王制》 |
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人,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 《周官》 |
周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太公于齐,兼五侯地 | 《史记》 |
A. 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
B. 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
C. 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
D. 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
位于浙江省浦江县的“郑氏义门”,自南宋开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余年,鼎盛时有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出现这种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A. 封建君主的倡导
B. 分封制的产物
C. 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D. 宗法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