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这反映出中国
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北方经济不断衰退
C. 政治文化中心的北移 D. 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下表反映的是两汉到清中叶中国人均耕地(市亩)和亩产量(市斤)的变化情况。表中亩产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生产工具的持续创新
B. 农业高产作物的大批引进
C. 精耕细作生产的不断完善
D. 土地开垦量的大幅度增长
汉代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士兵和服役农民耕种外,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这一制度的宗旨是
A. 冲击地主土地所有制
B. 打破“累世公卿”局面
C. 推动租佃关系的形成
D. 稳固小农经济增加租税
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这一现象
A.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C. 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D. 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如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 个体农耕
B. 集体劳作
C. 奴隶制经济
D. 自然经济
据资料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方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A. 北方水利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B. 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C. 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
D. 南方农耕经济更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