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

明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人多从事于纺织业。这种现象促进了

A. 区域分工加强

B. 农业迅速发展

C. 商品经济发展

D. 南方超越北方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明中叶以后”,不同地区的农民“种桑养蚕”、“种植棉花”、“种粮为主”、“从事于纺织业”,其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反映了古代我国的区域性种植,没有反映产业区域分工,排除;B项,古代我国的区域性种植主要是由于各地土壤、气候以及不同作物适应的生产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农业迅速发展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南方超越北方自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就已开始,不符合题意,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旧唐书》记载,唐朝初年,中原地区“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这说明当时

A. 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

B. 北方地区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C. 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D. 北方农业落后是由于人烟稀少

 

查看答案

明仁宗时科举取士一度南北分卷,“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这实质上反映了

A. 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B. 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 南北的长期对峙

 

查看答案

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这反映出中国

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北方经济不断衰退

C. 政治文化中心的北移    D. 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查看答案

下表反映的是两汉到清中叶中国人均耕地(市亩)和亩产量(市斤)的变化情况。表中亩产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生产工具的持续创新

B. 农业高产作物的大批引进

C. 精耕细作生产的不断完善

D. 土地开垦量的大幅度增长

 

查看答案

汉代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士兵和服役农民耕种外,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这一制度的宗旨是

A. 冲击地主土地所有制

B. 打破“累世公卿”局面

C. 推动租佃关系的形成

D. 稳固小农经济增加租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