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古代“市”经历不断发展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

中国古代“市”经历不断发展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比较材料一、二、三,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草市”的出现有何意义?

 

 

(1)“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置官吏管理,有一定范围,交易有时间限制。 (2)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3)区别:“市”设在都邑中,“草市”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市”为政府所设置,“草市”为民间兴起的集市。 意义:方便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手工业技术和文化的发展。 【解析】 第(1)问“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是解题关键信息。第(2)问重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归纳。第(3)问从设置的地区方面解答,“意义”从生活、经济、文化方面思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要求群众剪辫的通令。当时“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留辫者“非讥之为豚尾(猪尾巴),即詈之曰满奴,甚欲削夺其选举权,以实行强迫手段”。以上现象反映了

A.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发式成为当时衡量是否革命的唯一标准

C. 当时社会普遍缺少民主理性的精神

D. 资产阶级革命推动社会生活的彻底变革

 

查看答案

(题文)王韬《瀛壖杂志》中谈到,清季上海服饰旧礼“已亡”,“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学,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衙署隶役,不著黑衣,近直与缙绅交际……恬不为怪”。由此可见

A. 上海的社会风俗开始趋于奢靡

B. 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被打破

C. 西方服饰文化已经在上海普及

D. 辛亥革命后上海移风易俗成效显著

 

查看答案

铁匠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专为美国商人经营的船坞加工、打制船坞零件,后来转化为近代企业。对上述史实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发昌机器厂设厂之初的性质仍属于传统手工工场

B. 美国大规模的资本输出为加工业提供了可能

C. 集中体现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实业救国思潮

D. 发昌机器厂的创办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

 

查看答案

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材料说明

A. 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变迁

B. 社会精英倡导移风易俗

C. 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废止缠足

D. 戊戌变法影响习俗变迁

 

查看答案

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3年后它从洋商那里分回了1300余万两的市场份额,并把一些外商轮船公司挤垮,长江上的华商航运已经占了六成。材料说明洋务企业

A. 实现了“求富”的追求目标

B.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

C. 使外商企业在中国陷入绝境

D. 主导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