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阅读下列...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复兴了北方的中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等传播途径,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另一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

——摘编自杨柳《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后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二  对于南朝北投者,拓拔氏尤能注重拔擢……这种情况与南朝统治者专重侨姓,排斥南人,而晚渡北人又被目为荒怆,备受排斥,北方各族更不予考虑者,迥不相同。

——摘编自周一良《魏晋南北朝札记》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当时南北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和显著特征。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及影响。

 

 

(1)内容: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表现:礼仪文化的建构;服饰风俗的交流;声韵之学的互动。 特征:不是一边倒“汉化”,而是双向的交流与融合。 (2)因素:迁都洛阳;汉化改革;吸纳南方贤才。 影响:促进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解析】 (1)内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学说汉话,清除民族交往的语言障碍;改姓汉姓;穿汉服等。 表现:根据材料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建构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可见南北方在礼乐文化构建方面的交融;根据“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其实南方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这体现了南北方服饰风俗的交流;根据材料“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可知南北方声韵之学的互动。 特征: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种交流的显著特征是双向的交流和融合,南方文化深深影响北方,使北方逐步汉化,北方文化也影响南朝,是双向互动交流。 (2)因素:根据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由此得出引发民族交融的因素有: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再根据材料二“对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重拔擢”体现了北魏对南方人才的重用,这有利于学习南方文化,促进民族交融。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产生的影响,从促进民族融合和交流、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以及为后世王朝实现统一的奠基作用角度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朱玛在《电影艺术概论》中说:“电影艺术威力极大,祸福相生,犹如炸药原子弹,可以开山发电,为人类造福,又可以毁坏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使城镇变为一片废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在此,朱玛强调

A. 电影艺术的功能日渐多样化

B. 人类需要合理利用电影艺术

C. 电影题材日渐关注人类生存

D. 电影艺术的教化功能很明显

 

查看答案

《西方文明史》写道:“首先是对个人创造力,以及对自然的毫不含糊的、全面的颂扬,无论是一朵花,还是一座山脉,大自然因其直接深刻地留在人的感觉之中而受到珍视。除了对生命之外,人们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自然的反应自由地作出各种解释,而不是仅仅反映一套一般的理性法则。”与这一特征相符的文学作品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爱因斯坦曾言,在我之前,人们都认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从宇宙中拿走,那剩下的就是时间和空间,我却证明,如果把所有东西都拿走了,什么都剩不下。爱因斯坦的理论

A. 建立的信息网络大大缩小时空距离

B. 大大加强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研究

C. 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D. 主要论证时间和空间可以单独变化

 

查看答案

“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材料中“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 《圣经》至上,主张个人自由

B. 推崇理性,要求人民主权

C. 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 否定权威,推崇法律至上

 

查看答案

“(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这表明宗教改革有助于

A. 加强世俗王权的权威

B. 弱化民众的宗教信仰

C. 摧毁教会的思想专制

D. 强化基督教会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