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宰相制度的变革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宰相的人数增加,形成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力,对皇权的制约有所加强”。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A. 秦朝三公九卿制 B. 汉朝郡国并行制 C. 唐朝三省六部制 D. 元朝的行省制度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与材料中“贡士之法”密切相关的是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军功爵制
吕思勉为晋朝惋惜:“然而大权始终为自北南迁的贵族所把持,使宋武帝(出身贫寒)一类的人物,直到晋末,才得出现于政治舞台上,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损失。”造成这一损失的制度原因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 加强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 B.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兼顾 D.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唐朝那是个火热的年代,是个经常亮肌肉的年代,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寒门出宰相,士兵成将军。”这里“改变自己的命运”主要途径是
A. 世袭爵位
B. 察举征召
C. 科举考试
D. 高官举荐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此制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中书省负责草拟,下辖六部
B. 门下省地位最高,掌握决策权
C. 尚书省地位低下,没有权力
D. 三省长官皆宰相,相权被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