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

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人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与之对应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

(2)据材料二指出两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

(3)据材料三、四,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制度:察举制 标准:德行、才学、明法、意志谋略、孝悌 (2)制度:九品中正制 弊端:中正独揽人才的选拨与评判;世家大族垄断高级官职;寒门才俊遭到埋没。 (3)作用: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逐步放宽录取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 (4)趋势:选拔标准:从重品行、重门第到重才学;从地方举荐、官员个人评定到国家统一考试选拔。 【解析】 (1)制度:由材料“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并结合所学可知是察举制。标准:由“四科取士”内容“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回答标准即可。 (2)制度:由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可知是九品中正制。弊端:由材料“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并结合所学分析弊端。 (3)作用:由材料“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可得出: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由材料“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可得出: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由材料“放宽录取标准”可得出:逐步放宽录取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由材料“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可得出:促进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 (4)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由材料中选官制度的变化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两方面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予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是推动制度变革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注: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指出秦朝解决这一困局的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为什么说“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查看答案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部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查看答案

某同学为“古罗马的政治文明”的课题作了一个幻灯片提纲,你认为其中哪一项应该修改?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罗马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司法产生重要影响    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与秩序

C. 所维护的民主共和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近现代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