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
A. 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
B. 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
C. 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
D. 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
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A. 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 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
C. 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D.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五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
A. 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 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C. 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
D. 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春秋时期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战国时期的庄子说:“天与人,不相胜。”材料中所说的道家思想
A. 有利于打破宗法制对人的束缚
B. 利于当代建立绿色美好的家园
C. 古人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
D. 体现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诉求
春秋战国时代,许多诸侯国建立了商税、市税、关税制度。春秋时,齐国市税在各国中最高,为总货物的2%,关税为1%。到了战国,各国的市、关税总和可达到总货值的10%。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A. 重农抑商政策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
B. 税收制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C. 诸侯争霸为商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D. 发展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
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晩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都城“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对此解释最有可能的是
A. 保留原始社会部族遗风
B. 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
C. 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
D. 王都的实力与文化自信